•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思想政治实践报告1500

    时间:2019-02-14 03:28: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克服实践能力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需要。其主要提升路径有:构筑社会实践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资助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体系,构建理论互动平台,引导加强运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等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67-03
      
      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育人先育己,这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
      
      一般而论,实践能力指的是参与实践的能力,是主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与经验或工具等,有目的、自觉地认识或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指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可见。社会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发展社会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社会实践能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包括交际层面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包括沟通层面的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上述一般内涵,同时又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能力,既指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与现实表现的理解,又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与政策层面体现与运用的理解。二是分析能力,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理论成果分析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从理论上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问题的能力。三是沟通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沟通的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对理论的阐述与表达的能力。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包含了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的现实解析能力、理论的阐述与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强的现实性、运用性与针对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几年来,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课堂理论教学复杂得多,涉及到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等许多环节和因素,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资料表明目前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薄弱对实践教学的进行起了很大的阻滞作用。Ⅲ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首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新需要
      《意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青年教师相对老教师来说有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与科研能力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墩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渗透于这些素质当中,并通过这些素质体现出来,是联结教学与科研的连结点,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广大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理论根底比较扎实,但是参加社会实践少,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克服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弱的新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整体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国情和社会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生活路线是由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的认知可能比较片面、肤浅,甚至存在偏差,因此,很难真正理解国情与社会。二是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单一,交流形式单调。由于与学生接触不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很难与学生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友好关系,也就难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理论的传授。三是教学能力和艺术有诸多缺陷。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和技巧的要求更高。青年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行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有所增强,但不容否认的是少数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确实不容乐观,这已经为不少调查数据所证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鲜活案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与运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困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等,这些都源于青年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领悟的能力。经验表明,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愈多、社会实践能力愈强,课堂教学的素材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迫切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个部门能独立解决得好的,需要青年教师自身、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其具体提升路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机制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要适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必须尽早推行社 会实践机制,出台具体的规范性制度化文件,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要体现下列内容:第一,可以在文件中规定刚参加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半年或1年,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考核青年教师的一个具体内容。第二,也可以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每3年必须参加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此作为考核学校与教师的一个指标。第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来要求。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社会阅历浅,社会交际层面较窄,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也比较单一,对社会的理解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和各种媒体。因此,需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行政与组织优势,构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理沦的现实着力点,增强青年教师对理论的现实理解力与感悟力。为此,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政治文明实践基地、技术革新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党建创新基地、文化建设基地、革命实践基地,等等。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基地,为本校教师服务,如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色的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等科学发展的基地。二是与各相关单位协调,开拓新的实践基地。三是对青年教师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价。
      
      3.建立扶持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资助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生活负担较重,靠个人来解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资金能力不够。由于没有硬性规定,许多高校连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人均15-20元实践活动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或者根本没执行,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根本不到位。要确保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正常进行,建立资助体系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资助体系的建立可以参照此前教育部推行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资助办法,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各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基金或进行资助。资助体系的建立,是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
      
      4.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现实体现与实际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所获取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无穷活力的源泉。构建理论实践体系目的在于通过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活动,增强青年教师对现实生活中党政相关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感性认识,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理论实践体系的构建有三种形式:一是挂职锻炼形式,通过参加实际部门的工作使之感受在具体工作中理论是如何贯彻的。二是为青年教师参与宣传思想部门的理论工作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能促使其把握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增强对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的把握与理解。三是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理论研讨或理论学习活动。具体对每个青年教师来说,所在学校与基层管理部门,要公平地提供这种机会,确保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进去。
      
      5.构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进行理论互动的平台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与年轻大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与平台,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求、所感体会不深,对大学生共心的理论疑虑问题不清楚,缺少进行理论交流的经验。为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多提供机会,多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深入大学生当中,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平台构建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要求青年教师担任大学生的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深入青年学生当中;二是构建第二课堂交流平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搭建第二课堂平台;三是构建青年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交流的网络平台。
      
      6.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
      理论的生命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这也是理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博士或硕士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因而,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这些应用对策性的理论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研究能够促进理论与具体现实问题的结合,为党和政府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是体现和锻炼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7.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
      我国自2005年底正式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到2010年6月全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其中少量在社会科学院和党校系统,绝大多数在高校。这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举措,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置,特别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助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但在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实践中,由于青年教师的职称层次较低,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脱节,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早日纳入建设实践之中,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既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6-16(01).
      [2]张红,任昌玉,张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路径论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88-89.
      [3]王宜静,王明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其提高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66-68.
      [4]陈占安思想理论教育,2008(17):40-44.[责任编辑:张俊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