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质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时间:2019-01-18 03:30: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唐朝诗人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目的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本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写照。可不知从何时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歌颂教师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赞美之词,一代又一代富有责任感、讲求奉献心的人民教师,就这样被人们广为传颂着,而教师自己也会经常以此为诫,以此为荣。
      这句话,作为对老师的褒奖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可是笔者却在这句话后忧虑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民教师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超负荷劳作和高压力运转,因为奉献太多,汲取太少,而对教育的激情日趋冷淡,教育才智日渐枯竭,职业倦怠日益严重,幸福指数日渐下降,教育人才大量流失。
      那么,这句话作为赞美词为何不够妥当,这里面暴露了什么教育误区呢?
      首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折射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教师是无私奉献的,教师是不计索取的,教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这本身没什么不对。可是在这样的一味要求下的教师,却很容易失去汲取营养的土地,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消耗”,势必落得“丝尽”“成灰”的枯竭下场;而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若想自始至终都充满生命力,满怀激情和干劲,则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的丰富积累、技能的增长提高,有心智的日益进步,有精神的愉悦陪伴。换句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标榜,使一些教师迷失在“恩人”的角色里,丢失了自我。因为认定自己是无私的奉献者,所以教师很容易陷入施恩者的泥潭,开始期待学生的回馈。教师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没有一处是不好的,那么学生就应该毫无疑义的服从老师的教导,不能说不。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便成了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随着教龄的增长,一些教师会越来越与学生形成隔膜,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以授予者的心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习惯性地希望学生听话顺从,全盘接受。
      从这一角度看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度鼓吹,使师生都成了受害者。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课堂原本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的有效平台,每一次上课都应是师生之间对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沟通的宝贵时机。可是不对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却使学生缺少了真正投入的体验式学习的环节。学生满脑子只有理论知识的识记,只有唯命是从的认同,却鲜有甚至没有好奇探索的快乐、大胆质疑的审思,长此以往,学生智慧的火花必将难以绽放。而一些教师虽然也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做着各种改变尝试,可是如果“奉献者”的姿态不纠正,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所谓的一些改革很可能会演变为形式、表演,甚至负担。
      其二,它更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教师的成长之路,堵塞了教师的快乐之源。课堂作为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原本也可以大为受益的,可是“丝尽”“泪干”给教师带来的必然只能是过度消耗的麻木和日渐枯竭的停滞。教师从学生那里找不到可以吸收的营养,看不到自身成长的快乐,自然也就只能把目光投向外在的所谓认可,于是乎教师价值的体现似乎大多依赖于学生的分数排名,因此不仅社会、家长、学校看重排名,教师本人更加看中排名,导致的结果就只能是走向“排名――耗竭――排名”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如果教师不把自己当成一味的奉献者,师生真能处于平等交流、互惠合作的平台的话,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什么呢?笔者以为可以得到以下这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参与、收获的是:一、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二、归纳、理解能力的提高与迁移;三、情感的多向交流与沟通,包括与文本的、与老师的、与同学的;四、良好品质的觉察与养成,比如学会如何克制、如何倾听、如何善待他人、如何积极面对等等。
      作为成熟的个体,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学习、获得的可能更多:
      一、随机调控的能力
      45分钟的合理、高效分配,前期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综合把握,对每个学生的公平对待等问题,随时随地都在每一次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着挑战,教师只有摆正学习的心态,才能在每一次随机的状况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掌控的能力。
      二、倾听、交流的能力
      课堂不是一言堂,也不是几言堂,而是老师和每一个学生公平表达自己认识、感受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教师只有学会不带情绪的倾听,才能做到以最包容的心态吸纳不同的声音。
      三、学生思想火花的撷取
      年龄、阅历、角色、时代、认知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会让老师与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不同的体验、解读,教师若用“开放式”心态去接纳学生的想法,不仅能准确察知学生的接受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与学生的灵感相碰撞,激发自已的感悟,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四、涉猎、视野的开阔
      学生比教师年轻,生命力更加旺盛,对新生事物有更强的好奇心和包容度,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师若想与时俱进,不妨向学生学习,多与学生交流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从而涉猎更多未知的领域,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时时刻刻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自己付出越多,得到就越多的喜悦,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激情绝不会冷淡,教育才智也不可能枯竭,职业倦怠必会被日新月异所取代,幸福指数又怎能不有所攀升。
      尊敬的各位老师,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要不得,而是想向各位愿意将教学之路走得更远,愿意与学生一起快乐、愉悦地学习、成长,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教师诚心请教:我们当老师的,该如何与时俱进,换一个怎样更有利的座右铭,激励、陪伴自己继续前行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