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此处无声亦汹涌】花开终有时,花落亦无声

    时间:2018-12-30 03:24: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没有血腥恐怖的厮杀,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没有怨天尤人的呼告,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与描写,一幅幅近乎宁静的画面却让人感到其中的凝重、肃杀与苍凉。这就是汉乐府叙事诗《十五从军征》的艺术力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是近乎白话的记事,然而数字的鲜明对比却见证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六十五年不能回家,从今天人性化的从军制度来看,这是何等的惨无人道!可是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据史书记载,西汉兵役期限是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东汉。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青壮男丁从战死者过半,各军阀们为补充兵力往往超过法律规定。男子不足二十三岁即入伍至白发苍苍尚不得归家者大有人在。如遇有“大役”,即大规模的战争,老者也不免役,更有小至十二岁,老至七十以上被征兵的例子。
      这两句似乎什么都没说,但社会之动荡不安,军阀之攻伐劫掠,百姓之流离失所,悲剧之连绵不断,一幕幕历史风云都从眼前飘过,这位八十岁的老兵所可能经历的一切都已经作好了充分的预演。
      尽管心中早有不详的预感,但回家的心情是如此迫切。所以即便是遇到一个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也会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赶紧向他打听“家中有阿谁”。问这句话时的心情是忐忑的,有种想听听乡音的急切,也有种不愿相信的期待。回答却是直接而又残酷:“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哪里还有家啊!有的不过是一片乱坟地罢了。
      几十年战祸连结,兵燹不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青壮年被拉丁抓夫,老弱又背井离乡,百姓十不存一。六十五年的变迁实在太大,又怎会有一个他认识的乡里人?又怎会只有一家成了坟地呢?实际上,所谓的“君家”的遭遇就是整个村子的遭遇,乡人所指的也仅仅是一个大致位置而已。
      即便是一个大致位置,也让一个几十年飘泊不定的灵魂找到了象征性的归属。带着不尽的伤痛走近这片残垣断壁,诗歌用四个意象概括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兔从狗窦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掩盖了老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褫夺了他应该享受的家庭欢乐,更让亲情永远成为记忆的空白。无法想象这种亲人死散、荒草满院、兔走雉飞的景象带给老人的是怎样一种视觉冲击与心理伤害。或许他会想起荏苒时光,思考这转瞬即逝的六十五年究竟是为谁又为什么而舍命拼杀。但是这样一个问题决非一个乡下老人所能解决的。
      可以理解老人对家的渴望,因为在这样的破败环境里,他执拗地“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几十年都不知道在为谁忙碌的他似乎觉得父母正坐在堂上攀谈,哥嫂正张罗着杀鸡宰鹅,小侄子笑嘻嘻地跟在身后学他的一举一动,邻居们正走进院子跟他打招呼。这是一次对欢乐家庭的模拟,是对幸福生活的真实虚构。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我们只见到老人蹒跚的脚步与生涩的煮饭技术,或许草丛里会传出几声虫类的鸣叫,应和一下这沉寂的过程。实际上,这里是诗歌张力最饱满的地方,无声中蕴含着汹涌的情感浪涛,执着的举动中具有摧入肝肠的力量。
      暂且让这位不幸的老人沉浸在虚拟的欢乐中吧。但往后又怎么办?“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饭熟了。又有谁能与他一起进餐呢?幸福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打断,梦醒了仍不知何去何从,老人那种执着又彷徨的情态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诗到这里已经可以作结,但作者为它加上一个更加感人的结尾:“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全诗唯此一句带有抒情的味道,一个“泪”字道尽千百年来下层百姓所承受的万般苦难。一个久久伫立、痴痴等待、肝肠寸断、望眼欲穿的老人就这样永久地站立在历史的路口,单薄的身躯被夕阳拉扯得衰弱无力,那迷惘混浊的眼神是对百年战乱的一次无声而有力的控诉。

    相关热词搜索: 汹涌 无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