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遥远的上海街头之声] 遥远的驼铃声

    时间:2018-12-26 03:22: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最难忘的是旧时代上海街头的叫卖声。   五花八门的叫声,长年川流不息,每一种调门代表一种小贩的行业。记得孩提时,弄堂里最熟悉的是爆炒米花的,用小锣小鼓召唤人们观看“西洋景”的,还有用手风琴伴奏卖膏糖的,都是有拉有唱,有声有色。买“烂东西”的喊声元气充沛,粗犷有力,似乎不是来收购破烂旧货,倒像是布施什么恩惠似的。女性叫卖声中以浦东妇女“卖长锭”的和苏北妇女“拔牙虫”的最具有乡土色彩,这主要是指浓重的地方口音而言。但前者只是给迷信鬼神的人提供锡箔灰的来源,而后者阴沉如巫婆,听起来使人有几分疑惧,往往被大人用来哄骗孩子,不用说这两种歪门邪道的行当本身都是骗人的。
      街头巷尾有多少种小贩,便有多少种有腔有调的叫卖声。然而都是生的叫喊,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叫喊。
      每天一大清早,最先出现的叫卖声,多半是卖报的孩子。半夜里,他们就群集在四马路望平街,等候当天出版的各种日报。然后带着一大叠报纸,纸上都还留着新鲜的油墨气味,就争先恐后在破晓的街道上飞奔而过,一个个都像是黎明的报信者,把最早到手的消息送到读者手里。听听他们顺口溜似的一连串高声叫喊:“阿要看老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歪戴着一顶肥大破旧的鸭舌帽,更显得卖报孩子的身个矮小。由于经年累月的放声叫喊,嗓子变得又粗又哑,小小年纪看上去却已很老成了。
      同卖报孩子相似的是盛夏日午卖冰棒的孩子。头上烈日当空,脚下是软化发烫的柏油路,一个孩子背着木箱,叫喊着沿街奔跑,给人们在热浪中带来消暑的冷饮。
      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的街头都有卖花女。旧时代的上海街头也有卖花女。在高楼的阴影下,或是在小巷深处,站着一个衣衫素净的苏州姑娘。两条细细的长辫垂在瘦削的肩头。水灵灵的眼睛,菜色的脸。卖花女的臂弯里,挽着一竹篮带露水的鲜花,楚楚可怜地向过往行人兜售。卖花啊,多好的鲜花啊!
      她柔声叫着:“卖白兰花,栀子花,茉莉花――”
      那吴侬软语的卖花声里,有多少祈求,多少哀怨。没有人买花,花儿枯萎了,卖花女也憔悴。一首凄清的小诗,写在落寞的路边街角。
      若是在深秋夕暮,华灯初上,水果店门前,成串明灯缀连的“良乡栗子”四个大字分外耀眼。一年一度的糖炒栗子又上市了。大铁锅里,长柄的铁铲不断翻炒,炒熟的栗子在热铁沙中爆响,毕剥有声。行人路过时,感到一阵热气,一阵温暖,一阵诱惑。顺手买一包放在大衣口袋里,冰冷的手指摸着滚烫的栗子,趁热剥开来吃,回味无穷。任何时候,一想到糖炒栗子的热烈声音,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弥漫着苍茫暮色的上海街头冬日小景。
      到了寒冬腊月,长夜漫漫,窗外寂静的弄堂里,便是卖宵夜的声音了。墙角馄饨担上,摇晃着一盏小油灯,偶或传来竹梆声,声音清远。叫卖“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火腿粽子”的,穿行于大街小巷,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寒风中那些传统的上海夜点心的名字,听起来模模糊糊的。终于一切都归于寂然。
      夜深了。更阑人静时,只有深夜的灯下工作者和布衾如铁的失眠者,才能听到远远飘来卖檀香橄榄的声音。这也许是隆冬之夜的最后的叫卖声,又像是这一整天所有叫卖声的尾声。在北风怒吼的冬夜,那声音分外苍凉,隐约可闻,若有若无。直到人已远去,那游丝般的余音不绝如缕,依然萦回耳际,很久都不会消逝。这时候弄堂里的冬夜似乎更深沉了,更寒冷了,也更荒寂了。
      遥远的,遥远的上海街头叫卖声,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了。有时在记忆深处发出一点余声,听起来也恍如隔世。这都是旧时代的声音,是过去的市声。
      (节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临窗集》中的同名散文)

    相关热词搜索: 之声 上海 遥远 街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