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董尖圩专业合作社的种粮“蛋糕”是如何做大的?] 专业合作社

    时间:2019-04-21 03:30: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近几年来,安徽省天长市董尖圩稻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董尖圩合作社)靠粮食种植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发展之路。该社现有社员48人,耕地6110亩,其中承包董尖圩集体滩涂1200亩、流转农户耕地4810亩。2011年秋季,1200亩粳糯稻总产70万公斤,3.8元/公斤,收入260多万元;3054亩杂交水稻,总产160多万公斤,2.30元/公斤,收入368万多元。当年除去成本,纯收入近200万元。
      创办合作社:打造粮食生产的航空母舰
      6年前,宣有林承包1200亩荒湖滩,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经济收入相当可观。但他认为一家一户即便承包千八百亩地,仍是不经风雨的小舢板,市场竞争力不强。他想联合众多农户,抱成团,打造粮食生产的航空母舰,实现粮食产量和收入的平稳增长。
      在镇政府和市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宣有林以自己承包的1200亩耕地,以及3台收割机、12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一座排灌站为基础,联合了48个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先后流转土地3054亩,于2008年5月27日,挂牌成立天长市董尖圩稻业专业合作社,宣有林为合作社法人代表。
      董尖圩合作社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将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定位在“由一家一户耕种转变为以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并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社员地位平等、入社自愿及退出自由的运作方式。
      根据经营实际,该社创建农资产品配送中心,成立植保管理服务队。除保障合作社生产所需外,还向周边300多户农民、3600多亩农田提供生产资料,以及防病治虫、化学除草、收割和粮食销售等农事服务,净收入25.7万元。
      董尖圩稻业合作社经济、社会效益凸显,吸引了周边的众多农民。2010年秋后,又有183户农户自愿将1856亩耕地流转到合作社。到2010年12月底,该社实际拥有耕地6110亩。
      农机+科技:走活现代粮食生产一盘棋
      董尖圩合作社的发展体会是:光靠传统方式种植粮食没有前途,只有向机械化、科学种田要效益,才能走出现代粮食生产新路。
      实现农机化。承包初期,宣有林靠3台收割机、12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打天下,尝到了机械化甜头。成立董尖圩合作社后,他们开源节流,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先后投入66万元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设备60多台(套),占合作社总投资的37.9%以上。目前,合作社拥有农机具190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6台、小型拖拉机23台、插秧机29台、收割机5台、各类水泵17台、电机21台、农药喷雾器89只。现在,董尖圩合作社95%的农活依靠各类农机来完成。
      该社成立农机服务队,从事机耕、栽插、收割等一条龙农事服务,除保障本社生产之需外,主动为社外缺乏劳动力的农户4968亩农田提供农机服务,耕、耙、栽3项虽低于市场价22元/亩,但除去成本,每亩仍可赚30元。2011年夏秋两季,仅农机服务一项就创收41.9万元。
      科学种田。他们把学习农科技术当作自觉行动,定期聘请市农科专家来传授生产技能;专门招聘网络管理员,协助社员上网学农科、查阅种粮信息;订阅了20多种农科书刊;与市、镇有关部门联系,设立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有计划地组织社员收看农科讲座,向专家咨询生产问题;每年都要拿出一笔资金专门奖励农技成绩突出的社员,使学农科、用农技成为常态化。
      2011年,通过良种良法、科学管理,董尖圩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大大减少了农药残留量,其经济效益是几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借力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平稳增收
      董尖圩合作社的骨干们充分认识到,只有紧跟形势,争取政策支持,寻求风险保护,才能确保粮食持续发展。
      项目给力。2010年4月20日上午,安徽省发改委、农委、财政厅领导带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行,对董尖圩稻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验收,并给予充分肯定。
      董尖圩合作社紧扣国家扶农、惠农新政策脉搏,请专家出主意;合作社负责人多次前往滁州、合肥,向有关部门汇报稻业合作社经营情况;多次申请农业开发项目,争取政策倾斜和支持。该社先后争取到国家扶持种粮大户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20万元,全部用于土地整治及水利设施、粮食晒场、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冬季,董尖圩合作社重新架设了直达董尖圩3.5公里的高压输电专线,新建和改造2座排灌站,组织1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将低洼不平的田块整治成高产田。
      投保国元。2008年初,国家出台农业保险政策,安徽省同步成立了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宣传动员广大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每亩水稻缴纳保险金15元,其中农户只承担20%,即每亩3元;种植小麦、油菜每亩只交2.08元。董尖圩合作社和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签订了4254亩水稻的保险合同。不仅如此,该社还出资无偿给为合作社提供农事服务的周边农户1068亩水稻办理了保险手续。
      2008年夏季,热带风暴席卷天长地区,董尖圩合作社4254亩水稻也受灾,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为董尖圩稻业合作社赔付58.6万元。
      订单农业。2008年春,宣有林得知安徽省倮倮米业有限公司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粮食的经营模式,正寻找合作伙伴,主动和倮倮米业联系,签订了4000亩水稻订单种植合同,并得到对方的承诺:水稻生长期,公司将定期派农技人员帮助订单农户指导田间管理,提高种粮科技含量;在价格上,公司对订单种植的稻谷,以高出市价0.2元/公斤的标准照单收购。
      2010年7月,董尖圩粳糯稻大面积遭受稻飞虱侵害,倮倮米业及时派来农科专家,制定治虫方案,现场指导喷药杀虫,很快遏制了稻飞虱蔓延势头。倮倮米业的农技人员还多次上门指导水稻的后期管理。这一年,虽然气候条件差、虫害严重,合作社水稻亩产仍在565公斤以上,加上承诺价,仅订单水稻一项就增收了45.5万元。
      创新思路:多元发展做强合作社
      董尖圩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种粮取得了成功,多次受到省、市各级肯定和表彰,法人代表宣有林先后被评为市级科学种田模范户、滁州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2007-2009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种粮标兵称号。尽管如此,董尖圩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存在不足:一是合作社发展规模仍然受到局限。如:耕地流转速度较缓、面积不大,与发展机械化大农业有一定差距。二是农业种植科学化程度仍然较低。如:统防统治方法单一,科技化程度低,对外援依赖性大,尚不能适应现代化粮食种植的新形式。三是合作社发展受到了资金投入的制约,力不从心。如:新上项目由于资金不足,常常捉襟见肘。四是种粮观念缺乏超前意识,品种单一。仍局限于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发展绿色蔬菜、生态农业起步较晚。
      对此,董尖圩合作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快耕地流转步伐,将合作社做大做强。董尖圩合作社将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农户将耕地流转到合作社。2011年12月,合作社与仁和集镇王桥村100多户农民洽谈,又有1230亩耕地流转到董尖圩合作社。目前,该社已成功与仁和集镇签订1200亩耕地新一轮为期5年的承包合同,并以此为基础,迅速拓展耕地流转面积。
      走科学种田之路,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董尖圩合作社将投入100多万元,聘请农科专家,建立病虫害防治实验中心,同时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争取在2年内,培养出15名合作社自己的农科土专家,并依靠他们带出更多的科学种田能手。合作社从安徽省、滁州市农科机构请来专家,举办农业植保培训班,为2012年粮食稳产、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开辟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董尖圩合作社将采取争取国家农发项目支持、金融借贷、社会担保等各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全力筹措发展资金,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为上新项目、走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发展之路创造条件。目前,已争取到农发项目、菜篮子工程项目资金支持。
      创新发展思路,开拓生产新项目。一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2011年以来,董尖圩合作社采取强强联合发展措施,与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投资300多万元,从山东寿光聘请技术人才,开发200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目前,蔬菜基地40多个品种的绿色蔬菜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南京、合肥、扬州、淮安等地超市。二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董尖圩合作社计划投资350万元,开发董尖圩现代绿色观光旅游农业,在2年内,将董尖圩打造成集粮食、蔬菜生产、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董尖圩合作社将投资280万元,以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为依托,大量吸收附近农民的农产品,在2012年,建成大米、面粉加工基地,实现农产品进一步增值。

    相关热词搜索: 合作社 如何做 种粮 蛋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