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李贽的世俗:李贽

    时间:2019-03-25 03:34: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长久以来,有种东西与读书人格格不入,那就是世俗观念。读书人向来自视甚高,尤在人生不得意之时,自我夸耀便成为一种宣泄,一种对现实缺失的精神弥补。故而陆游先生有这样的无奈:“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稼轩先生有这样的感叹:“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柳永先生有这样的自恋:“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有人总结说,读书人的通病,就是精神上的优越感。
      春风得意之时,他们是孔孟门生,满脑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一旦郁郁不得志,则摇身一变,立成黄老之徒或是佛门香客,逃避现实,孤芳自赏,以自身的“优越”来摆脱世俗的纠缠。然而反复挣扎中,他们大多不能如愿。
      那么,读书人能否与世俗融合呢?
      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明末哲学家李贽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贽早年考中进士,但官场甚不得意。他本是清高的读书人,不贪污不受贿,大有海瑞之风,然而清高却使得他无力自支。
      明朝皇帝试图以低薪养廉,把他的文武百官悉数当做漠视金钱的大道德家。据考证,明朝县令的月俸仅合人民币一千一百元。当官的除养活一大家人,还得自掏腰包雇请幕僚,所以为官者倘不贪污,几乎无法养家糊口和维持衙门的日常运转。官员普遍被迫贪污。在明朝已是公开的秘密。李贽不肯玷污士子品德,于是出路只有一条:辞官另谋饭碗。
      他当起了某官员的私塾教师,从政的失败经历让他怀疑起孔孟之学的实用价值。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等的虚伪啊!他开始用怀疑的目光审视孔孟,审视朱熹,他发现“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是一种莫大的罪恶。但他的雇主,却是铁杆孔孟信徒,凡事讲究儒家道德标准,主张“仁”乃是至高的“无我”境界。李贽反驳说:“吃饭穿衣乃人伦物理。”如此世俗观念,岂能为伪善的道学家所容?于是一纸辞书,李贽被雇主炒了鱿鱼。
      两度失业的李先生终于遁入空门了。然而,佛门净地,也没能使他摆脱尘世喧扰,成为四大皆空的佛教信徒。他忘不了孝道,专程回乡厚葬先人灵柩;他抛不下妻儿,常与家人谋面享受天伦。被尘世的俗念缠绕,极度的矛盾之中,他开始著书立说。他以“异端”自称,大约有意要与孔孟之学分庭抗礼。他的代表作有《焚书》和《藏书》。这书名自有耐人寻味的深意:“焚书”意在说此书早晚将付之一炬;“藏书”却在说,此书藏之深山,早晚要风行天下。由此可见,此时李贽先生的思想已由奇异趋于偏激。这大约也是他身后背负诸多流言和骂名的重要原因吧。
      有人说,李贽是个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既于俗而又脱俗。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孔孟主张的超功利主义的世界中,容不下李贽这样现实又理智的人;在世俗人的纯功利世界中,却又容不下李贽这样清高自负的读书人。所以他最后的结局,只有遁入空门。他也看到了自身的矛盾,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位很现实很理智的读书人。
      李贽先生身上表现出的矛盾,或者可以看做一种清高与世俗的统一,而这,正是中国千百年来一切读书人共同拥有的一种复杂、深刻、不乏美感却又有着悲剧色彩的人性特征!
      
      (指导老师 曾宪职 责任编辑 麦 坚)

    相关热词搜索: 世俗 李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