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传统三大教育体系_关于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9 03:28: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等角色,但目前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因此,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健全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服务机制,提高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和效度,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考
      一、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北京工业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至今,北京工业大学共获得5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11篇提名,平均每毕业140名博士生获得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毕业44名博士生获得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及以上论文;而同期,全国对应数据分别为264:1和119:1。正是依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区域经济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2)地方高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2007年全国研究与发展机构总数2万多个,其中隶属于地方高校的为1846个;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255项,地方高校为29项,占11.4%;全国各类高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388项,地方高校为2293项,占67.7%。在科技成果方面,地方高校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中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数量分别占当年高校总数的70.5%和55.4%。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2007年地方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达到3157项,合同金额3.9亿元,实际收入达到5.1亿元,分别占当年高校总数的45.9%、37.1%和40.7%。(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地方高校不仅通过人才培养来提高公民素质,同时用自身的文化氛围和科学精神辐射周边区域,形成文化桥梁,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推动区域社会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1)科研经费短缺,创新型人才匮乏。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地方高校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活动、产出科研成果的最根本问题。地方高校科研资金远远少于“211”“985”重点院校,根据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部委和教育部直属院校科研经费1.11亿元,而地方高校约为2434万元,约是地方高校的5倍,大大影响了地方高校在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作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地方高校因其地理环境、办学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在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如同处湖北的武汉大学和长江大学,截止到2011年,武汉大学有“两院院士”共16人,长江大学有“双聘院士”2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1090人,硕士生导师2326人,长大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550(包括128人兼职硕导);武汉大学博士生有7747人、硕士生13459人,长江大学有博、硕生共1824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师资还是学生数量上来说,地方高校远远落后于国家重点高校。(2)内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地方高校内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尤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3)产学研融合程度低,科技成果少且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是衡量区域创新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高校相对于教育部直属和部委院校来说,科技成果少且转化率低。根据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地方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为1,而部委和教育部直属院校为15;获得国家发明奖二者的比例为17:3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者比例为90:148。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障碍,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大约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果。
      三、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机制
      (1)增加投入,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量,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各种要求,保证政府每年的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与地方GDP、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协调。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成为地方高校科研投入的主要支持者。地方高校自身也要迎合区域创新发展的方向,吸纳更多的科研资金,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科研资金,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应明确所承担的育人责任,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托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当地文化资源来预测筹划学科建设,合理设置专业,很好地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与地方龙头企业或新兴行业联合设置课程,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创新需要。培养人才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定向性,能培养地方上留得住、用得上的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三者整合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3)完善校地、校企互动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拓展大学与政府合作范围,主动参与区域性的科技合作洽谈会、项目对接会、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合作新式,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资源,成为区域资源中心。(4)完善地方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地方高校应突破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框架,建立适应服务地方需要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研人员团队建设方面,要加强以重点学科为单位的科研合作,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在制定科研评价激励政策方面,要把握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之间的“度”,在职称聘任中增加教师服务社会的工作经历,制定“推广岗位”考核办法,以科研成果推广的实际成效代替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考核。(5)建立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服务机制,创作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地方高校应利用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聚集、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发挥好作为地方政府智囊库、思想库和信息源的作用。其次,要着眼于社区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师生深入社区提供相应文化帮助。通过政策宣讲、文化启蒙以及法律援助等手段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讲课的文化氛围,为急需的文化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总之,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知识”“创新”“服务”职能,在构建区域和谐创新体系发展中实现高校、企业的共赢。
      参 考 文 献
      [1]莫晓燕.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与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
      [2]辛艳伟.完善山西农业大学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61~62
      [3]郭广生.融入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J].北京教育.2011(555):5~8
      [4]钱韦成.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
      [5]李江涛.北工大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N].新华网.2011-12-02
      [6]孙希波.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参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22~24
      [7]韦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面开创高校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2):3~7

    相关热词搜索: 体系建设 参与 区域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