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鲁迅小说中死亡人物意象探析 鲁迅小说新年意象

    时间:2019-05-15 03:24: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鲁迅,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巨人,立身传统而着眼现代,在继承与借鉴中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的突破。就小说创作而言,鲁迅作品不过33篇,且多为短篇(只有《阿Q正传》一部为中篇),但这些作品从选题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刚刚起步的“五四”十年便显得尤为可贵。从创作实绩而言,中国现代小说正是从鲁迅手中发轫,又在其创作中达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在其同时及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但却鲜有人能超越或达到鲁迅的高度。今天,笔者主要从鲁迅小说中的死亡人物谈谈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鲁迅小说的悲剧化特征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鲁迅小说中有近半数作品的主人公走向了死亡之路,还有许多人物虽然躯壳存在,但失败和挫折已经使他们的灵魂陷入崩溃、绝望之中。对小说人物的这种处理,显然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有着巨大的差异。3000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深受儒家的中庸哲学的影响,主张诗言志、文以载道,崇尚温柔敦厚之风,正因为如此,古典文学中少有真正的悲剧作品。即便如《精卫填海》《赵氏孤儿》《窦娥冤》这些貌似悲剧的作品,在故事结尾也会以各种形式使悲的过程获得一个完满的结果,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似乎也是如此。好像不这样,只将悲痛和绝望留给读者的话,国人便不能承受。这些作品从美学角度讲是正剧,算不得悲剧。而鲁迅显然打破了这种传统,在他的小说中,人物以各种方式死灭,不留任何转机,以人物极端的命运形式给读者深刻的刺激和触动。鲁迅的这种艺术选择,一方面,与“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动荡、灾难的社会环境下,现实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失败、不幸、死亡和彷徨刺激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另一方面,鲁迅深受西方悲剧作品及艺术理论的影响,相对于我国的敦厚之风,西方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要深厚得多,早在古希腊时期,便创造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悲剧形象,《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以及莎翁的四大悲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悲剧作品,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众多的哲学家、文艺家都将悲剧作为重要的理论范畴给予高度的关注。作为较早开眼望世界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国学根底和现代视野都是相当出色的,他较早较为丰富地接触、了解西方悲剧艺术也便不足为奇,早在1907年,他就完成了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颇能体现其文艺视野和美学理念。正因为如此,鲁迅能够摆脱传统的中和美的传统文学观,而以浓郁的悲剧意识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悲剧化处理,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和痛苦,让读者感受悲痛、无奈、恐惧和愤怒,希冀像唤醒在铁屋中的沉睡者那样刺痛读者和大众,来寻求改变和出路。依鲁迅先生的美学观看来,其创作绝不会因图画惨烈、黑暗便用画幕遮盖或饰以颜色,反而取来火光,让画面更触目惊心地映入读者眼中,这种决绝的态度,真可谓绝望的战斗。
      二、鲁迅小说死亡人物意象分析
      鲁迅小说人物的悲剧化处理主要表现为死亡和失败(其实二者只是量的区别,而非质的界定),这里着重从死亡人物人手来分析鲁迅小说的悲剧化艺术。悲剧“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据此思路,我们将鲁迅笔下的死魂灵分作四类:一是代表新生力量的殉道英雄,一是维护旧传统的卫道士,还有夹在二者之间的悲惨的蒙昧者和迷惘的探索者。这使得鲁迅小说中死亡人物意象构成这样的进化谱系:卫道士→蒙昧者→探索者→殉道者。
      (一)败亡的殉道者
      这类勇士以夏瑜、女娲、眉间尺、宴之敖者为代表,他们都为了理想和正义蹈死不惧,但每个人的死亡之旅又各具特色而富有深意,体现出作者在艺术和寓意上的不同探索。
      夏瑜是一个身在幕后的英雄,我们对其人其事的了解是从老栓茶馆众茶客的言谈中获悉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众人的态度、立场。夏瑜为革命奋斗,却被家族出卖而身首异处。人成为食客谈资,血被派作治病谋利之物。作者以正面、侧面明暗交叉的手法展现英雄的慷慨悲壮和民众的麻木无知,并以二者的对比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悲剧感。对于英雄的牺牲,我们悲痛但可以理解,新世界的历史和人物最初常常是以悲剧形式出现的,夏瑜的牺牲和革命的失败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面对死亡和失败的原因之一——民众的态度,我们似乎就难以接受,他们对革命者的死,没有理解和同情,而是以看客的身份咀嚼欣赏。即便为夏瑜的死而悲痛的夏妈妈,也并不理解儿子,只为丧子而悲,且认为是别人冤枉了他的儿子。如此处理,革命者牺牲的悲痛被深深埋入无尽的灰暗中。结尾的花环,是作者刻意为作品着的一丝亮色(鲁迅自己也承认是有意为之),然而即便如此,一个偷偷放上去的小小的孤单的花环,让人联想到的也只能是另一个夏瑜。借作品中狱卒的话讲,夏瑜可怜,而民众更可怜。而从悲剧角度讲,夏瑜的悲剧命运代表的是社会状况的沉沦与绝望。夏瑜就像一匹叛逆的狼,只能孤独地在荒原上嗥叫。
      与夏瑜最为相似的另一个英雄是女娲。鲁迅用油滑之笔作《补天》,点染古今、或讽或教,然而对女娲的刻画,则是赋以真情的,透出鲜明的悲剧色彩。女娲创造了人类,却止不住自私人类的争斗;为人类补天,也得不到人类的理解和尊重。人类对她更偏于利用,在她工作筋疲力尽之刻,那古衣冠的小丈夫却站在伊两腿之间指谪“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在她补天耗尽气力而亡后,禁军乃选其身上膏腴之地扎营,打出“女娲氏之肠”的旗号来争夺好处,丝毫不见人类对她的感恩与悲痛。唯一可算纪念的是,若干年后被她救过的道士的后人,以其师祖获救的经历讨好权贵秦始皇,才使人们又记起了她。《补天》的油滑使作品不似《药》那般压抑,但女娲和夏瑜的命运确有暗合之处:孤独而无人理解的殉道者。女娲拯救了人类的肉体,但对于人类的灵魂却无能为力,这该是女娲命运更深一层的悲哀。
      《药》与《补天》分别作于1920年和1922年,写的同是孤独的英雄。但写于1926年的《铸剑》,同样是英雄的牺牲,情况却有了变化。眉间尺为父报仇而不惜掉头颅,宴之敖者仗义相助,为诺言和正义奉上一腔热血,在此一篇中,进入读者视野的是两个殉道英雄。英雄不再孤独,他们并肩作战共达理想,用自己的牺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铲除了暴君。相较夏瑜和女娲而言,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不再是孤独沉沦的被遗忘者,他们生命的燃烧与爆发,点亮了黑暗。从他们身上投射出的是悲壮之美,带给读者的是震撼与希望。
      (二)绝望的卫道士
      对于旧制度念念不忘的卫道者,当以《采薇》中的叔齐、伯夷为代表。他们身出名门,心性高洁、志节坚定,在西周未发兵之时,二人在养老院中安安稳稳地吃大饼、练太极,周王兴兵伐纣,两兄弟冒死劝谏,商纣灭亡,二人便决然离开养老院,不食周粟,只在首阳山采薇过活,直至不食周薇而亡。 从表层笔墨看,二人真可谓烈士也,然细一思量,二人所捍卫的只不过是飘摇中的腐朽的老传统,所反对的是顺乎民意的新制度。读到小说结尾的传说,我们才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以油滑之笔为封建遗老遗少画像。按此说来,伯夷、叔齐之死算不得悲剧,而是喜剧才对。但我们一路读来,作者对二人的描写一直是以中肯笔调记述,讲他们如何谦让,如何志节坚定、愚而可敬。他们的死讯刚刚出现时,还是让人颇为痛惜的。直到最后,听了传说“人们的肩膀才轻松了不少”。《采薇》一篇应该说是以悲沉的调子给大家讲了一个轻松的故事,是明悲暗喜。此篇最大的油滑之处也正在于此。这部作品作于1935年,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功力要比20年代更为成熟和深刻。所以,我觉得《采薇》可看做是先生悲剧的一篇戏仿之作,对伯夷、叔齐的处理,是一种特殊的悲剧化手法。
      (三)悲惨的蒙昧者
      此类人是鲁迅投入笔力最多的一类,也最为读者所熟知、称道,以阿Q、祥林嫂、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
      阿Q和祥林嫂同为社会底层的苦难劳动者,遭受着思想与肉体上的双重压迫。面对压迫和苦难,祥林嫂祈告神灵,希望神灵能给她一个体体面面做奴隶的资格。然而最终神灵没有宽恕她,老爷们没有宽恕她。她的不幸(丧夫丧子)成为她罪恶与不洁的证据,于是她正常做奴隶的资格被剥夺了。最终她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憧憬或恐惧在大年夜凄惨死去。小说以第三者叙述角度,从祥林嫂的死写起,追述其苦难生活,一步步展开诘问:祥林嫂的死是谁的责任?祥林嫂的经历和死亡是小说的第一层悲剧因素,而诘问的结果,我们会发现,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不仅是鲁四老爷,还有镇上其他受压迫的民众(他们以鉴赏祥林嫂的不幸为乐)。这时我们发现了那幕后的罪首——封建伦理制度,是它让所有人失去了人性。而更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性。祥林嫂一生为其所害,然而至死还是它的拥护者,从未有丝毫怀疑和反抗的想法,她的抗婚、捐门槛都说明了这一点。人物(包括其他民众)的蒙昧使他们作茧自缚,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构成小说更深层次的悲剧。
      对于阿Q,我们要从他与祥林嫂的相近与相异之处加以分析。阿Q处于社会底层,然而面对各种欺压和侮辱,他采取的是比祥林嫂看似积极实而无奈的精神胜利法,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获得短暂的心理平衡,有时他也转嫁他的痛苦(欺负更弱小者)。他恨压迫他的人,希望推翻他们,然而不是为求平等,而是翻身做压迫人的人。他有反抗的趋向,似乎比祥林嫂进步,但他没有超出封建小农思想,和祥林嫂一样处在蒙昧中,这使他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阿Q的反抗无论成败,都不会给社会以新生,不能给阿Q阶层以生活的转机。小说以阿Q的死亡结尾,让阿Q在刑场上喊出“救命”,这惊惧与绝望成为茫茫黑暗中的一丝磷火,个人的悲剧和社会的黑暗融为一体。《阿Q正传》以轻松的笔调写悲惨的故事,增加了小说心酸的味道,与《采薇》相反,这是一种寓悲于喜的悲剧化处理。
      陈士成、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者。作为科举制度下的旧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仕进制度的奴隶,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和阿Q一样为制度所害,却不反对制度,而一心要利用这制度取得个人的飞黄腾达。可惜他们没有范进的好命,最终走向死亡。他们个人的成败与整个社会的转机毫无意义,他们自己正是扼杀自我的杀人机器的零部件,这是社会的最可悲之处。鲁迅避开《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题材,而选择不幸的孔乙己、陈士成,并以悲悯之情写他们的死亡,目的是揭去吃人制度的伪装,用黑暗和死亡来启蒙世人,没有启蒙就没有新生。
      (四)迷惘的探索者
      相对于沉溺不醒的旧知识分子,那些接受新思想、找寻新出路的探索者又有怎样的遭遇呢?子君、魏连殳们找到个人与社会的出路了吗?
      子君是新时期叛逆的知识女性,为了爱情和幸福,勇敢地冲破家庭礼教的束缚与涓生结合,当之无愧是中国的娜拉。然而鲁迅的落笔却不在于此,而是以之为起点,讲述子君与涓生结合后的命运。小说没有给读者任何幻想和逃避的余地,借涓生之口以深情的笔调讲述子君的困窘和灭亡。在从侧面感受子君迷惘和痛苦的同时,我们发现,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走到一起的子君与涓生是如此的脆弱。而且就子君而言,她出走反抗父权,但显然没有摆脱夫权而依附在涓生身边,并不曾有过经济自立的努力;她冲破了家庭的藩篱,却无法立足于社会,最终只能回家庭的刑场殒命。在涓生的冷漠与社会的压力下,子君宁可选择死亡作为自己无奈的结局和最后的抗争,也不愿麻木屈辱地苟活,这是她的坚定,也是她的彷徨。鲁迅先生以冷和血的悲剧化结局,惊醒告诫那些勇猛的探索者们,前路艰险漫长,黑暗深厚无际,单凭一时的热情是难以冲破铁屋子获取新生的。娜拉出走需要勇气,而前途则需要更多的东西。魏连殳的悲剧比子君更惨烈。一个热血满腔、浑身闯劲的青年,在社会冲撞中最后竟然自暴自弃,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宣泄,以自我毁灭来报复当初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短暂的光辉过后,迅速地消逝在无尽的黑暗中。从反抗到放弃到自我毁灭,这不仅是魏连殳个人的悲剧,更描绘出一幅暗夜沉沉的社会图景,读者读到了无尽的寒意与绝望。如果说子君之死反映的是国人在妇女、家庭伦理制度变革方面的局限与失败,魏连殳的败亡则讲述了知识分子寻求文化救国、政治图强的彷徨和无奈,这交汇的悲剧图景正好印证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说法:在铁的死屋中被惊醒的人们,无力毁坏这铁屋,只能在恐惧绝望中窒息而亡。夏瑜觉醒了,找到了革命的方向,而魏连殳、子君觉醒后却没有找到前行的路径,在彷徨无路中死灭,但他们毕竟要高于孔乙己、陈士成等旧知识分子,觉醒后未必找得到出路,但没有觉醒肯定没有出路,我们再次看到鲁迅先生的“铁屋”哲学。
      鲁迅先生曾多次坦陈自己的黑暗与绝望,其作品中人物命运和作品整体氛围也确实给了读者太多的沉重,但综合其作品中各类败亡人物情况,蒙昧者(孔乙己、陈士成、阿Q、祥林嫂)——觉醒的迷惘者(子君、魏连殳)——牺牲的革命者(夏瑜、宴之敖者、眉间尺),这是一个逐级上升的人物序列,从中我们还是看到了进步的希望与力量。先生对小说人物采用悲剧化的艺术处理,让读者直面黑暗与鲜血,深切感受弱小生命的毁灭,然而人类进步的本质力量是不可阻断的,暂时的受挫会引发进步力量更强大的集蓄和爆发,这种蕴于悲愤之后的期望和力量,乃是鲁迅小说人物悲剧化处理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②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④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第412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郝江波(1978-),男,河北徐水人,保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赵蕾(1979-),女,辽宁朝阳人,华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鲁迅 探析 意象 死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