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整合之我见|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时间:2019-05-01 03:28: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思品课的特点、网络教学的优势,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教学整合的必然。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过程中要掌握必要的原则。
      关键词 信息技术;思品教学;课程整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加快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教育教学领域正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刻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说明信息技术不仅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
      1 思品课与信息技术有整合的先天优势
      这是由思品课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决定的。思品课内容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网络教学恰恰符合思品课的特点,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捷。
      2 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有效整合可提高思品教学
      的课堂效益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品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说教课。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结合的电子课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2.2 传播充分、新颖的信息
      传统教育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材中心论”,忽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学手段往往局限于“粉笔加黑板”,其信息化、立体化程度低,时代性、时效性差,容量小、节奏慢。多媒体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使教学活动信息化、立体化,使课堂节奏加快,课堂密度增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增强思品课的时代性、时效性。
      2.3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通过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多媒体,可以通俗易懂地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
      2.4 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存储量大、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优点,使比较枯燥的知识在有趣、有动中揭示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和理解。多媒体教学事先编排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使教学过程极为紧凑,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信息技术的介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 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3.1 观念统领
      《纲要》整合观的精髓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绝不是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络的简单相加,从以前的“人灌”到今天的“机灌”。如果不能把这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只能是“换汤不换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2 主次分明
      无论哪种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
      3.3 目标明确
      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偏离了目标,任何手段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准确体现教学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然而,现实中,特别是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中,不少教师为了对付检查,精心制作课件,并找很多学生进行事先排练,在正式上课时气氛热热闹闹,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个探究还没过多长时间又进行另一个探究,学生一节课当中犹如走马观花,教师生怕任务完不成而不停地转换镜头,在繁忙中匆匆度过40分钟,却发现学生在知识的达成上面并没有完全落实,在情感的培养上也没见提高。
      3.4 “双主”并重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相比之下,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在课堂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置之不理,变成放羊式教学;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讨论;等等。这样,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且既定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甚至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该是必须要坚持的,忽视哪一方面都不是网络教学所提倡的。
      3.5 选材精当
      多媒体课件选材上,一定要考究。多媒体课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要富有创意,要加强课堂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启迪学生多角度的想象空间,活学活用。多媒体课件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要留各种回旋的空间。内容则应是学生生活中家喻户晓的、相对持久的、精当的。特别是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既可以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在制作课件时,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选择和描述必须是符合实际的,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决不能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素材。
      3.6 运用适度
      从理论上讲,媒体应用越多,其所要表现的内容就越丰富。但是,在课件制作中,所涉及的媒体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重要。如果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极易使学生的感官互相冲突,分散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影响学习效果。
      现实中,特别是公开课中,存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搞一些精美图片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炫耀多媒体技术,只重花哨的表面形式,这不仅达不到激趣的目的,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重点,降低了教学效率。试想一下,一道简单的题目,非要费时费力地衬上一幅艳丽的风景做背景不可,学生做题时,究竟是欣赏风景还是解决习题?更何况有时竟是反复出现的交替画面呢?如果能用一个模型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何必要用鼠标呢?如果有学生身边的例子,何必要去用视频呢?……凡事过犹不及,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豫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25-26,78.
      [2]彭怀学.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2):51-52.
      [3]张良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热”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教育局)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 我见 整合 初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