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19-04-16 03:25: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它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习俗特色。这些文化上所形成的差异同时又对英、汉这两种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英、汉这两种语言同样也在传统习俗、文化背景以及词汇内涵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 文字; 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历史渊源可追根到古代中、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间的不同。中国由于地处北半球温带,地势东低西高,其气候特点是封闭式的季风性大陆气候,正因为中国大陆的这种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造成了中国的古人们生活异常艰难,考虑事情时也总是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因素包含在内。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就是从这种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事物的哲学思想中应运而生。同样,由于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开始习惯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以及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逐渐形成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阴阳论,比如,天和地,男和女,强和弱,正和邪等等。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皆因阴阳的交互作用。汉民族的先祖们深谙对立统一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因此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英美民族则与汉民族全然不同。英美的祖先们的生活在海洋,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不是压抑或恐惧,相反,他们试图去战胜和征服。正是这种战胜,征服的强烈的欲望给英美民族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以动力,并促成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天人相分”的观点正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形成的,在他们看来,宇宙万物都是对立的——支配与被支配,主动与被动。人,则是主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是绝对的。在考察事物时力求合乎逻辑,他们会对事物进行详尽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英语和汉语的交际用语(包括表示感谢、道歉、寒暄,以及电话用语、请求与表示邀请等)上。
      1 称谓语言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交语言中的称谓有很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汉语中,常用于对亲属的称谓,习惯性的泛化于非亲属身上。例如,年轻人称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平辈“大哥”“妹子”(多见于中国北方);称与父母平辈而年龄比自己父母小的人为 “叔叔”和“阿姨”;若年长则称为“伯伯”;甚至还会出现“爷爷”和“奶奶”。但在西方国家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应用于社交。因为,西方语言中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的形式,只用于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例如,英语课文中经常提到的“Uncle Sam”。
      2 答谢语言
      一般来说,东方国家的人们很介意关系的“生”或“熟”,尤其是家庭成员(包括远房表亲等)通常避讳“讲客气”。因此,在西方国家中常用的“谢谢”这个词语,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让家庭成员听起来觉得较为生分。而在西方国家中,“Thank You”这一词语几乎用于一切场合,甚至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也绝不会因此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产生距离感。无论是端茶倒水,还是亲自下厨、珍馐款待;无论是顺便帮助,还是有心壮举;无论是细细欣赏,还是高声赞美——事无巨细,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下,随处用到一声“Thank You”,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还能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基本需求的回答习惯。例如,我们在自小学习英语时老师曾经多次提到的事例:外国友人问及是否需要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XXX?),若想要,就不必推辞,应当回答“Yes please”,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人通常习惯地客气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本来心里有所希望,但最终却被友人误解,认为这就是所谓的“No,thanks”,而闹出不少笑话。各类关于语言文化的趣闻大多出自于此种类似例子,由此可见一斑。
      3 隐私问题
      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为了表示关心,经常会问到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等一些问题,而西方国家的人则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他们对此类问题比较反感。如果你冒昧地问人家的年龄,别人可能会回答这是秘密。为什么人家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年龄呢?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希望自己青春永驻,进而对自己的实际年龄守口如瓶,这种现象在妇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人为了表示关心,经常会问:“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或“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这些寒暄性的话语在西方国家则成了刺探别人隐私或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
      4 招呼语言
      “你吃饭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这是中国人日常在打招呼时习惯性的问法,但你跟西方国家的人也这样说,他们会误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话题是西方国家的人通常打招呼的常用方式。
      5 介绍用语
      英语初学者通常都喜欢问:“What’s your name?”,但对于它的用法却不太明白。实际上西方国家的人在谈话时,通常先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来,谈话对方自然也就马上回应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面谈、填写表格等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也只会说“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给被问及者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22
      [2] 王还《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顾嘉祖,陆昇主编,郑立信副主编,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差异 浅谈 其对 语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