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职业教育:在回望与反思中着力前行 在回望中前行议论文

    时间:2019-04-15 03:15: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回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颇让人深思和反省:我们的职业教育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今天我们怎么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就业、民生的重要途径
      根据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世界品牌占有量第一。为何瑞士能取得如此成就?据专家介绍,瑞士的主要资产就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其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为瑞士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更是一个民众就业压力很大的国家,如何发展好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受教育者的谋生和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大热点和看点之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同样依赖于社会。在职业教育中,受教育者既直接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这样,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家庭四者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即学生获得职业,其在工作岗位中创造的效益和劳动成果一方面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为工作单位、进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同样促进着职业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末年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洞开中国国门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认为其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实业,于是在国门被迫打开后开始了实业救国行动,实业教育之风也悄然兴起,其目的是学习西方技艺,培养实用人才。正如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所说,职业教育有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和“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的兴盛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60年代,比如,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直到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成熟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比较多,20世界60年代是日本职业教育尤其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实施高职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地位不仅得到了确立,而且由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日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欢迎。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日益分化,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更是对职业教育的直接指向与鞭策。民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属性。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前进的步伐势不可挡。回首过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发展只有以经济为基础才有前进的可能。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经济发展的的动力源,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生成者”,尤其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三级两跳”过程中,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始终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以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为载体,即通过教育,才能一步步地变理想为现实。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具有就业针对性的优势,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强国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舍我其谁的之感。
      回望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职业教育的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随着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有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既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支持,也推进了教育的变革。但由于传统教育的 “惯性”,我们常常只是在分类上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界定,而实际运行当中,往往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夹杂”在一起。从形式层面上看,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数量大幅度增加,如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达1184所,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人数近千万。然而人数的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深层的问题。
      1.改变了教育格局,推动了改革发展
      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即实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1902年《壬寅学制》的颁布系统地对实业教育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旧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现代工业不发达,职业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的技术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少。1949年建国以后,情况得到改观,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到1965年,已建立了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在校生54.74万人;技工学校281所,在校生10.1万人;职业中学61626所(绝大多数为职业初中),在校生443.34万人(其中365.84万人为职业初中学生)。这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对旧中国职业教育进行改造整合和对前苏联职业教育经验的学习借鉴基础上进行的。后来,由于“文革”的发生,职业教育事业受到很大冲击,进入低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人才多样化成为普遍需求,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需求随之出现。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产生了大量急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岗位,同时,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求下,高等职业教育应势而风生水起。
      “文革”结束后的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 45.3%。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以学科为基础,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1978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后十几年中,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文件、明确方针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得到了重新明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从此,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承受了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点的巨大压力。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起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3]
      回顾过去,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量变到质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它的每一步前进都承载着教育改革的希望,无处不体现出教育改革者的追求。
      2.适应了社会需要,促进了教育公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受教育的需要,就业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的分平。
      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发达国家侧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注定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一个制造业大国,在一个时期内,需要的是更多的具备高技术的“蓝领”,而非“白领”,因此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和强烈的呼唤。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需求和呼唤是不会减少和降低的。“未来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如何把在几十年内将达几亿之巨的进城农民工培养成现代产业大军。他们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客户。他们更需要的是技工学校。”[4]
      以2009年为例,调查发现,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约为91.2%,比2008届(90.1%)高了1.1个百分点,这一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比2007届(93.5%)低了2.3个百分点。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7.4%,与2008届(87.3%)基本持平,比2007届(90.4%)低了3个百分点。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届(83.5%)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7届(84.1%)高了1.1个百分点。连续四年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5]就业乃民生之本,由这些高职高专就业率增长幅度大于本科的数据可以看出,相比起成本高、时间长、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的本科教育,成本低、时间短、实践性强的职业教育在就业上的优势越发明显。这在客观上为本科以上教育改革上紧了“发条”。
      据统计,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薪为2756元,比2008届(2549元)虽然有明显回升,但仍低于2007届(2949元);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为2241元,比2008届(2030元)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07届(2282元)。而相比之下,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为1890元,比2008届(1647元)有较显著的增长,明显高于2007届(1735元)。[6]与2008届相比,2009届各类型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均有较显著的增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最多。这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技术型人才逐渐增加的需求和期望值。
      而且据调查,“民营企业/个体”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211”院校中有3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非“211”本科院校中有47%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2%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7]既然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就业于民营企业或个体,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现状长期内都应该持续并更加扩大。更何况对于用工企业来说,相比较起大学生,他们的用人需求更倾向于职教生,因为他们愿意招聘有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踏实肯干的实践型人才。
      又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平民阶层,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小一部分来自城市。这表明一方面职业教育为更多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解决了更多经济困难家庭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更多人提供了经济保障,从而为整个社会的稳定贡献了坚实的力量。职业教育为更多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把教育公平更好地落实到了实际。何谓教育公平?通俗地讲,就是人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正如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认识观念陈旧,制约职教发展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存在偏差,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在观念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没有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崇尚高学历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风气,无可厚非。然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放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放之四海则皆准”的“圣经”了。学历与工作之间是不可以直接画上等号的,更何况职业是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放眼望去,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后的“天之骄子”滞留于各大城市,从事着临时性的工作,有些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人才并不都是出自于高学历,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高学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适应这个能力型社会。而且按照人才分类及需求的比例分配,社会上对职业型人才需求的比例大大高于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但由于社会的偏见,加上政府对生源不尽合理的控制以及多种因素,造成了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先天的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造成社会用人的“短板”。
      4.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质量不高
      社会偏见固然存在,但是深究其原因,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其“内因”,它们在实际办学当中,相比起本科院校,其教学计划和课程大打折扣,专业及知识面过于狭窄,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导致毕业生进入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职业院校无形之中给人一种弱势感就在所难免。所以必须认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办学困难,和职业教育自身质量较差有很大关系。
      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和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长足的改观,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技能型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职业教育基本由学校一方面在承办,而作为就业对象的企业等各用人单位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其中,这就使得职业教育存在着必然的单向性、封闭性和片面性。目前,已经开始有一些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先入学后交费,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逐步打破单一的办学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各种保障制度和体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要想更好的得到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实质性的障碍,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诚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所指出的,职业教育的资源还供给不足,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还跟不上,制度方面还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也进入了面临攻坚克难的阶段。
      职业教育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探索,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探索。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应该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坚定不移的目标。
      改革创新:政府、学校、企业的给力连动
      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教改革不变的宗旨。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备受企业等用人单位青睐。在目前“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无疑是值得令人欣慰的。合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在各类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
      优势需要发扬,劣势更不容忽视,要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共同给力,推进发展。三者之间能否形成协调的关系,既要看三者各自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度,也要看三者之间是否有排他性的影响。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能够互相倾情、互相制约,找到平衡点,正确定位,才能形成稳定的局面。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1.更新思想认识,高扬职教旗帜
      无论外界怎样变化,政策怎样更新,思想认识不改变,一切就是空谈。具体地说,任何行为的产生都受到思想的支配。无论家长、学生,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改变错误观念,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其重新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只是与本科院校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一点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不可能人人都去搞科研,人人都成为工程师,人人都去当大学教授。工作岗位尚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何况是同样作为教育过程的学习环节。在这个看重学历的社会,一个专科文凭似乎就意味着含金量低,但因此就将高等职业教育划分为一种低级的高等教育,那是一种短视,是对当社会的不了解,是误民误国的表现。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更是向社会提供一种服务,创造一种财富。如果单纯地把学生看做被推向市场的产品,认为学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机械的加工,就违背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本质属性。而且,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技能,科研能力也是需要具备的品质之一。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的,但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市场需求可能就已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就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使用;其次,社会的科技进步使得技能变化很快,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不断掌握新的技能;最后,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识别现有技能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革新技能,不断进步。[8]在此基础上,企业也应该在招聘人才时避免出现歧视性要求等。
      只有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明辨当前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偏差,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2.政府着力主导,改革职教体系
      2010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深圳大学的肖海涛教授指出,必须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解决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学制存在的问题。[9]
      政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政府起着国家宏观调控和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政府必须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保障和健全对学校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投入法,以立法的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职业教育的经费落实到位。政府有必要帮助职业院校尽快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定期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要使职业教育实现“多赢”的局面,就需要要形成“官、产、学、研”联合的局面,如果缺乏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协调,产学研合作是不完善的。但是同时,政府应避免对学校的过多干预,这与高校“去行政化”的道理相同,给学校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学校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治。改革之路虽然将充满荆棘,但是势在必行。
      对于企业,政府要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等。
      3.企业学校联动,创新育人机制
      企业看似与学校相对独立,但实际上是职业教育不可小觑的重要补充,不可缺少的有力环节。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始终保持着不变的供求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在不断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就业,发展了自身。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大的需求部门,是职业教育发展强大的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只有二者相互扶持,改变目前教育部门举办职业院校为主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实现以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委托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的形式办学,发展现代学徒制,才能更好地衔接起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任。改被动招工为主动出击,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自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已不鲜见。企业在培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势必会带来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和对职业教育的促进及发展。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充分地传播企业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学生对企业一无所知,就难以避免经常发生的跳槽等不良现象。
      对于那些不以企业办学为主的学校,必须尽快改弦易辙,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职业院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到用人单位实习。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用人单位为学生构建起健全的保障体系,以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的大量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教学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提出“工学结合”的口号,之后出现了“订单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交替教学”和“两段预分配”等办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和日本“产学结合”模式等等。[10]
      就目前看来,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就业的环节上,并没有贯穿于对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突破这一瓶颈,必要且关键。学校和企业必须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不可“自扫门前雪”。倘若企业单方面认为培养学生只是学校的事,抑或是学校单方面认为只要就业率高就可以,这样二者互不关心,就难以进行改革,难以发展。当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多沟通、多理解,秉持共同进步的信念,才可逐渐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战略。
      4.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学制改革
      以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办学不变的核心理念。
      明确定位很关键,职业院校不该盲目趋同,一心想着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化”倾向严重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不少学生过分看重文凭,盲目追求专升本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不少职业院校附属于一些名牌大学,这样一来,不论是资金还是其他方面职业院校都不占优势。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做的是完善自身,逐渐发展起本科以及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不仅要结构合理、行业配套、形式多样,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从招生到就业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人才的流失与埋没。设想职业教育若是也有同本科到硕士、硕士到博士相类似的办学体制,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可以不断地深造甚至出国留学,相信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和学校本身的地位都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在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在师资力量方面,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学校需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办法。企业不只限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培训,而是从学生入学起就参与开展一系列整套的有规划的学习过程。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协助学校作出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明确定位、提高质量,优化培养模式,这些都很重要,但落脚点还必须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各职教院校要改变当前单一的“就业指导”观点和做法,回归到职业指导上来,因为职业指导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就业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和择业辅导,通过全过程的辅导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了解就业信息,作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汤霓,石伟平.全民教育视域中的职业教育:角色、挑战与应对[J].职教通讯,2010,(12):18-22.
      [2]宗河.职业教育助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中国教育报[N].2011-02-12.
      [3] [4] [5] [6] [7]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李军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认识错位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6-8.
      [9]苏永建,刘亚敏,张文静,房保俊.大学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展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106-109.
      [10]许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何迪(1986—),女,湖北襄阳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赖明谷(1961—),男,江西玉山人,教授,南昌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饶师院院党委委员、党委(校长)办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

    相关热词搜索: 回望 着力 职业教育 前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