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中华孝道-孝的力量】中华孝中华孝道舞蹈视频

    时间:2019-03-29 03:27: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孝经》通过孔子和学生曾参课堂对话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凝聚人伦亲情的主题:孝。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图1)
      翻开《孝经》第一章,叫《开宗明义》,《开宗明义》是汉朝人写的。第一句话6个字,“仲尼居,曾子侍”。孔子这一天在家里很清闲地待着,没什么事。他的弟子曾子在一旁侍奉他。大家想一想,这是一幅图画,这个图画跟我们一般想像的和接触的教学不太一样。我们接触的课堂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而儒家是完全在生活中讲解人生的哲理。儒生学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教学特点。这时,孔子说了一句话:“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孔子说,历史上有贤德修养的帝王,他们“有至德要道”,就是有非常重要的大道,有高尚的品德,这个品德传出来,能使天下民心归顺。百姓生活安定、和睦、美满,上下无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虽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一样,但是没有人表示不满,没有人去抱怨。孔子说,这样的一个至德要道,重要的真理是什么?你知道吗?曾子一听,老师问自己,一下站起来,说明刚才曾子是侍坐。侍坐是儒家的规矩,弟子侍奉老师是有特殊规矩的,不是很随意很懒散的。曾子跟老师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说自己不是很聪明,我怎么知道老师你谈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呢?这句话也不完全是谦虚,当然作为弟子应当谦虚,说话要有礼貌,对曾子而言,他不完全是谦虚,孔子给他的评价叫“参也鲁”,说他平时反应不是那么太快,他说,请老师讲,这也是礼。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孝是各种道德的根本,教化就是从孝道开始展开的。孔子要滔滔不绝往下讲,一看曾子还站着。孔子说,“复坐,吾语汝”,你坐下,不要这么拘谨,我给你讲。这又是礼。
      从孔子和曾参这一对师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参对孔子非常尊敬。曾参的做法符合儒家对“礼”的规定,而正是在“礼”的基础上,《孝经》才显得鲜活生动,深入人心。那么,在这样一个师生交流的课堂上,孔子要把《孝经》传给曾参,他会从哪里开始讲起呢?
      孔子讲,我讲的这个东西,你要知道,是最重要的,你要仔细听我讲。孔子接下去就讲,孝道有修养,从哪儿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开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的皮肤、头发、身体,都是父母给你的,你不要让它出现破损,不要让它被伤害,这是孝道的开始。
      这句话,我们得解释一下,曾子曾经被父亲打得昏迷不醒。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对症下药,专门说他的?恐怕不是,孔子是针对所有人讲的,你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我要把它保护好。但不这样简单,道理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固然是父母给的,父母的生命是谁给的呢?我们往上追寻,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一代一代人往上追,无数代的追下去,我们会追到哪儿呢?会追到我们族之初,族产生之源。还能再往上追吗?可以,再追就追到浩瀚的宇宙了。是因为有了宇宙才有了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我们这个族,有了我们这个族历代列祖列宗才有我们自己。追到浩瀚的宇宙,宇宙给我们什么印象?宇宙是伟大的,宇宙让人敬畏,那么,落实到我们个人,我们渺小的身体也并不渺小,它反映了宇宙的力量。宇宙的力量如此伟大,你可以去伤害它,随随便便对待它吗?不可以。儒家讲的是这个道理。
      曾子听了这个道理,非常触动。孔子接着又谈这个问题,一个人是不可以毁伤身体的,你如果毁伤了,就是对宇宙精神的伤害。后来,这个道理通过曾子在历史上传开了。这个道理对我们中国人的生命、生活影响都非常大。我们中国人历史上有一个传统,就是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有一句俗话叫“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危险的建筑物,我们不能站在下面,站在下面会有生命危险。
      在《孝经》中,孔子说,一个讲孝道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不毁伤身体,做到了这一点,才是孝道的开始。《孝经》中谈的这个观点,甚至影响了封建社会中一个王朝的法律制定,而这又和一个小女孩的非凡勇气和孝心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汉朝初年,汉文帝当政。有一个小官叫淳于意,这个人书生气很浓,不善于跟上下级搞关系,他觉得自己在官场做不了,但自己有一技之长,有点医术,就靠行医来谋生吧。可是行医谋生也不很顺利,有一次,他给一个大商人的夫人看病,病没治好,死了。大商人便把他告了,让他负法律责任。淳于意被抓了起来,法官判决淳于意有罪,要把他押到首都执行刑法:肉刑。何谓肉刑?就是残害人的身体。比如砍脚、砍鼻子。 淳于意垂头丧气,心情非常地悲凉,他跟自己的几个孩子告别,他有5个孩子,都是女儿。淳于意抱怨说,我这么多孩子都是女孩,关键时刻没有顶用的。他最小的女儿缇萦说,我可以帮助父亲。淳于意直摇头。可是这个女孩非常执着,别看年纪小,淳于意到首都,这个女孩就一直跟他到长安。到长安之后,女孩托人写了一个状子,并把状子递到了皇宫。状子是这么写的,我父亲触犯了国家的刑律,按法应该给他施以肉刑。但是,皇帝,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肢体残缺了,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个人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都很困难。你能不能对我的父亲宽大一点,不要给他施肉刑,我可以无偿地为国家做一切事情,卖到宫里当奴婢都可以。这个状子打动了汉文帝,汉文帝是一个孝子,对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薄太后曾经有病,汉文帝衣不解带地服侍母亲,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汉文帝又特别认同《孝经》的内容,所以,看到缇萦这个状子,他决定把国家的肉刑废除掉。这段故事成了千古佳话。(图2、3)
      
      
      《孝经》中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么,一个认同孝道的人,他去实践《孝经》中所讲的内容的时候,会不会带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保命要紧,把求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呢?
      不是这样。儒家讲了,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是应当挺身而出的。《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关键的时候你要为正义敢于牺牲。
      不仅孔子有这个意思,连曾子都有,曾子听了孔子这番话,曾子在其他的场合说:“战阵无勇,非孝也”。真要两军作战的时候,一个孝子要表现出英勇异常,这样的品质才可以。不是说为了孝顺,最后临阵脱逃,保全自己。
      比如,汉朝的时候,军队相当能作战,战斗力非常强。著名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带着军队远征大漠。甚至汉朝的失败英雄李陵,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武之气,也是让我们非常触动的。李陵的爷爷是鼎鼎有名的大将军李广,他的父亲也是军人,据说他父亲去世之后他才出生,他是个遗腹子,但是将门之后,天生的禀赋,他对军事方面又非常喜爱和投入。李陵射箭相当精准,他做过射箭教练,所以他带的兵都是精兵。将门之后,一门心思想报效国家,这一年,机会来了。汉武帝执政的时候,大将军李广利带兵北伐匈奴。当时,安排李陵搞运输保障,运辎重,粮草。运粮草都在后方,他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挑战性,李陵找到汉武帝请求上前线,他的一番说辞,最后打动了汉武帝,汉武帝说可以,但是有个条件,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骑兵,你要去就带步兵。于是,李陵带了五千步兵北上。他们遭到对方三万骑兵的包围。李陵的五千步兵训练有素,战车在外边围成一圈,这些人构筑好工事,潜伏在战车后面,匈奴骑兵一接近,弩箭齐发,当时就射杀了五千多个匈奴兵。匈奴一看,这股汉军原来是非常英勇善战的,怎么办?于是发动员令,把周围的匈奴骑兵全都聚来,一共聚了八万骑兵,对阵五千汉军的步兵。这场仗打得昏天黑地,汉军非常骁勇,每次冲锋下来都杀死对方几千人。据说有一天,汉军射出去的箭就有50万支。(图4、5、6)
      后来,匈奴已经僵持得有些吃力了,准备撤退。这个时候,一个戏剧化的场面出现了,李陵队伍里出了个叛徒,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跑到匈奴那边说,你们接着围,汉军的箭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匈奴一听,加紧进攻。李陵让大家从四面八方突围,已经不行了。李陵带人往外冲没冲出去,最后李陵仰天长叹,我手中现在只要再有几十支箭就能杀出去。这些步卒拼着自己的力量往外突围,最后回到汉朝400多人,其他的全军覆没。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呢?就是汉军强大的战斗力,他面对多自己十几倍的敌人敢于从容作战。汉朝人是最注重孝道的,汉朝的读书人,包括军人没有不背《孝经》的,军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所以有人讲,孝道会让人很懦弱,完全是无稽之谈,李陵所带领的这五千勇士是最好的证明。李陵以五千步兵抗拒匈奴八万骑兵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遵守孝道的人,他虽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但这和他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有英勇的气质并不矛盾。那么,是否只有在战争年代,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遵守孝道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而在平时就会变得懦弱了呢?也不是。
      我们再举个例子,孔融。很多人都知道孔融,融4岁,能让梨。4岁能让梨,这个孩子就不简单。对这个问题,我特意问了一些幼教专家,问了一些孩子的家长,孩子能不能把自己的好东西让给别人?家长说,有两种情况可以让:一种,这个东西我们家有的得是,孩子就会让,还有一种,跟孩子说,还有更好的,这不算最好的,孩子会把它让出来。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很难。人有一种本能,小孩子也有。孔融4岁时能把梨让给自己的兄弟,挺了不起。这个孩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禀赋。我们今天讲的不是这个,是讲孝道在他身上表现的力量,让梨按照传统文化来说是“悌”,是对兄弟的感情。
      
      
      对于孝呢?他也有表现。孔融16岁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把客人迎进来,经过交谈,发现这个客人是朝廷追捕的钦犯,这个人叫张柬,他得罪了宦官、朝廷,亡命天涯,希望孔融家能收留 他。但张柬不是要找孔融,而是找他的哥哥孔包,可是不巧,这一天他哥哥不在家。张柬很为难,我在这个家藏起来合不合适呢?如果待下来,给这家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可想而知。这个10几岁的孩子能承担吗?他想走。这时孔融说,虽然我哥哥不在家,这件事情我可以做主,你是天下大名鼎鼎的义士,我很敬重 你,在我们家住下来,没关系。张柬在孔融诚恳的挽留下住了下来。后来,张柬怕住时间太久走漏风声,便离开了他家。但风声还是走漏了,朝廷得知孔家窝藏钦犯,要追究这件事情,孔融的哥哥跟朝廷的人说,在家里我是长兄,张柬是来投奔我的,这个事情我来承担。孔融说,张柬来的时候,我哥哥不在家,这个事情应该由我来承担,是我留的他,跟我哥哥没有关系。办案人员犹豫不决,到底抓你们谁呢?这时,孔融的妈妈出来说,这两个孩子是我教育出来的,应当我来承担罪责,把我抓去好了。这叫什么?这叫一门争死。谁顶这个罪名谁是死罪。这个事情震动了社会,震动了朝廷,最后,朝廷把孔融的哥哥孔包杀了。争死,表现了这家人的亲情,这家人的凝聚力,这家人血浓于水的感情。
      孔融性格刚正不阿,小的时候懂得谦让,但他内心不是没有原则。后来,冒着天大的风险收留张柬。孔融长大后,到曹操手下做事。曹操不喜欢这个刚正不阿的人,最后居然找了孔融不孝顺这么个借口,把孔融杀了。
      孔融有两个孩子,告别时,孔融说,希望你们两个能够保全。小男孩就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鸟巢如果被打翻,里面的鸟蛋都会碎。果然,曹操派人来抓两个孩子,抓的时候两个孩子正在游戏,小妹妹对哥哥说,如果咱们死了之后能见到爸爸,那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两个孩子带着对父亲的思慕,走上了人生最后的路程。
      孔融一家人是讲究孝道的,这家人有没有力量?相当有力量。让梨的孔融跟就义的孔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不能说孝道仅仅就是一个人只为了保护自己,很懦弱,不是这样,它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在里边。孝道可以让一个人很有力量,他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而舍生取义,也可以为了亲情而一门争死。但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对长辈尽孝,但他对自己却很不重视,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算不算是有违孝道?这种事情古今都有。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看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孔子的看法,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一个人一生,不见得都一帆风顺,有时候会对自己丧失信心,有的人会自残,有的人会自杀。按照我们传统的社会要求来说,这是不合适的,这是损害了我们神圣的生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会使这些人这样做呢?孔夫子对这种事情也有分析。孔夫子说,是人一时的糊涂,这个糊涂,表现为人的一种强迫性的心理。原话叫“一朝之愤,忘其身,以及其亲,非过以”。就是一下子冲动起来,把自己生命的宝贵性全都忘了,把自己的父母双亲,对自己那么好的亲属们全都忘了,这是最糊涂的一件事。尽管有些人自残,伤害自己的身体,都有自己的原因。但这个时候,应当再坚强一点,生命是尊贵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挫折一时想不开,走这条路。孔子的教导,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传统。
      一个人从生下来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再到社会上去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最终他要完成自己的人格。孔子讲,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才算是有了一个交代。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儒家关注这个问题,很多学者、文人墨客也关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陶渊明,他有一首诗写得很好,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怎样一个状态呢?他怎样来认识生命的呢?他说,纵浪大话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他的意思是整个宇宙、生命、起伏、生灭,这些现象就像波浪一样,浪起来了,又落下去了,我们这个渺小的生命,是宇宙的一分子,在宇宙的这种浪潮起伏中表现着、存在着。在这样一个状态中,我们谈不到多么高兴,也谈不到多么畏惧,我们应当以平常心来对待,叫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什么事情有开端,有结果,这样看待生命是很豁达的。生命就是有生有灭的,你得有一个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它。陶渊明很豁达,他说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有些人在这方面考虑得不清楚,想不开,愁肠满结,很压抑,情绪不好,这有问题,没有必要。宋代有一位大儒,叫张载,他有一番话说得很经典,存无顺事,他说,活着的时候,我就努力积极地去做事,去为社会服务。末无宁也,他说,如果我这个生命不存在了,那么我就处在一种安宁的状态中。给人一种很豁达,很踏实的感觉。(图7)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意思要讲,行孝道是一个人个人的问题吗?我们曾经讲过,一个人上面有父母,父母上面还有列祖列宗,往下走,还有无穷无尽的后代。所以一个人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他关系着整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怎样能够发展得好?怎样算是维护了家族的荣誉呢?
      

    相关热词搜索: 孝道 中华 力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