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从“90后”学生特征看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下)]管理90后的问题和困扰

    时间:2019-02-18 03:29: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上接本刊2008年第7期)      “90后”特征之六:喜欢学习同时负担较重      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93.3%喜欢上学,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其中,又有93.3%的少年儿童喜欢到学校去上学,90.8%对课堂内容感兴趣。199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75.2%上课时不和别人说与课堂无关的话,89.5%上课时不看课外书,87.9%上这门课时不做其他门课的作业,92.4%上课时不玩自己喜欢的东西。相比之下,“90后”学生的课堂兴趣在不断增加,课堂表现也有所进步。其中,78.4%的少年儿童课堂表现积极,59.7%在老师提问时积极举手发言。
      另外,57.4%的少年儿童希望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的学历,16.5%希望自己将来具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90后”对高中或中专、技校、职中学历的期望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对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期望上升了16.5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周末,各年级少年儿童在写作业时间上的超标现象均超过一半。
      调查还显示:与1999年的调查对象相比,“90后”自主安排时间的量更少,自主性减弱。
      另外,很多中小学生都没有达到睡眠时间标准。其中,在学习日有45.7%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标准(9小时),与1999年(46.9%)基本持平。在休息日,有30.3%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时间标准。
      本次调查还发现,与过去相比,少年儿童能够自主支配的闲暇时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自主安排时间方面,2005年少年儿童除了在3个小时以上的休闲时间段与1999年持平、1分钟~30分钟时间段有所增长外,其余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近年来,虽然减负的呼声强烈,孩子们特别渴望能够自主休闲,但现状却不容乐观。来自学校的课业负担、来自父母为孩子安排的学习及特长培训等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主休闲。本次调查发现:当被问到“你认为哪些事情应该由自己来作最终的决定”时,有33.2%的少年儿童认为应该由自己来“安排业余生活”,排在“安排学习”、“与谁交朋友”、“报考学校”之后,列在13个选项中的第4位。
      在闲暇活动内容上,少年儿童比较被动。1999年,在“上一个休息日”排在前5位的主要时间分配分别是“做家庭作业”(84.1%,平均89.7分钟)、“看电视、电影、录像”(84.5%,平均55.0分钟)、“和小伙伴一起玩耍”(39.8%,平均48.1分钟)、“阅读课外书刊、报纸”(85.2%,平均38.5分钟)、“参加特长培训”(47.8%,平均32.1分钟)。2005年,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做家庭作业”(95.3%,平均140.7分钟)、“看电视、电影、录像”(75.7%,平均105.6分钟)、“和小伙伴一起玩耍”(79.4%,平均103.0分钟)、“做家务”(81.9%,平均77.3分钟)、“阅读课外书刊报纸”(79.9%,平均67.4分钟)。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孩子们在休息日里,最主要的3项活动内容是做家庭作业、看电视电影录像、和小伙伴玩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3项内容所消耗的时间在本次调查中均有大幅度的增加。
      在平日的课余时间里,孩子们的时间分配也多集中在做家庭作业、看电视电影录像、和小伙伴玩耍3项上。1999年排在前5位的时间分配分别为“做家庭作业”(89.7%,平均57.9分钟)、“看电视、电影、录像”(75.6%,平均37.2分钟)、“和小伙伴一起玩耍”(84.1%,平均33.3分钟)、“阅读课外书刊、报纸”(87.0%,平均26.5分钟)、“参加特长培训”(75.4%,平均19.6分钟)。2005年排在前5位的时间分配分别是“做家庭作业”(97.3%,平均98.9分钟)、“和小伙伴一起玩耍”(76.0%,平均67.6分钟)、“看电视、电影、录像”(75.6%,平均62.8分钟)、“家务劳动”(75.8%,平均57.2分钟)、“体育锻炼”(75.9%,平均47.6分钟)。可见,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平时,孩子们课余用在学习上的时间都是最长的。
      
      启示:减轻课业负担仍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使命。显而易见,新课改以来,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少年儿童课堂学习的幸福感,但学生课外学习负担依然沉重并有所增加等问题不容忽视。学习负担重,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增效减负仍然是艰巨的工程。只有靠改革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有效作业”。
      
      “90后”特征之七:主动使用媒介同时容易失控
      
      本次调查显示:当代少年儿童在媒介接触的方式和时间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从媒介的选择看,少年儿童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是电视,其次是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少年儿童用于不同媒介的时间有较大变化,用于阅读书报的时间整体上有所减少,而用于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则增幅较大。
      看电视几乎成为大多数少年儿童每天的“必修课”。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平均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周末或节假日看电视的时间更长,平均超过100分钟。
      从阅读课外书的数量看,在过去的一年中,少年儿童总体上阅读课外书平均大约25本。其中城市少年儿童平均阅读课外书35.7本,农村则是20.2本。从年级对比看,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上一年平均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大约为24.1本;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平均阅读的数量大约为32.9本;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上一年平均阅读数量大约为20.1本。可见,城市少年儿童阅读课外书的数量总体上要多于农村少年儿童,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数量最多。
      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看,本次调查显示:少年儿童平时每天读课外书刊、报纸的平均时间约为47.8分钟,双休日约为63.4分钟。从城乡对比看,城市少年儿童平时每天读课外书刊、报纸的平均时间约为51.4分钟,双休日约为75.3分钟,而农村少年儿童平时每天读课外书刊、报纸的平均时间约为44.9分钟,双休日约为63.3分钟。可见,城市少年儿童用于课外书阅读的时间量要多于农村少年儿童。从年级对比看,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少年儿童平时每天读课外书刊、报纸的平均时间约为49.1分钟,双休日约为69.1分钟;小学四到六年级少年儿童平时每天的平均时间约为53.1分钟,双休日约为72.8分钟;初中一到三年级少年儿童平时每天的平均时 间约为39.5分钟,双休日约为61.1分钟。可见,小学中高年级的少年儿童用于课外书阅读的时间是最多的。
      少年儿童的家庭电脑和个人电脑拥有率有显著增长。2005年的调查显示:25.6%的少年儿童家中拥有电脑,其中城市少年儿童达到50.4%,农村少年儿童达到12.8%。相比之下,1999年只有8.4%的少年儿童家中拥有电脑(其中城市20.0%,农村4.6%)。需要提及的是,有10.5%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拥有电脑(城市21.2%,农村5.0%)。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迅速,少年儿童接触电脑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本次调查显示:73.2%的少年儿童使用过电脑(其中,城市87.0%,农村66.1%),35.5%的少年儿童上过网。在使用过电脑的少年儿童中,上过网的达到52.5%(城市68.4%,农村41.4%)。可见,会使用电脑和上网在少年儿童中已经比较普遍,尤其在城市。调查还显示:“玩网络游戏”是少年儿童最经常的网络行为,其中有19.2%的少年儿童经常玩网络游戏,有27.7%有时玩网络游戏。
      
      启示:应将媒介素养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范畴。当代少年儿童身处丰富多样的媒介传播环境中。这既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应增强少年儿童对媒介传播识别与分析的能力,以使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们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介获取有益、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如何运用媒介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如何运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使批评的权利等,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建议将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范畴,提高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使他们学会防范、抵制媒介的消极因素,提高科学使用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90后”特征之八:亲子关系缓和同时沟通不畅
      
      研究发现:在“90后”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1999年为36.5%),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1999年为36.2%),这两个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长。“90后”更多地将父母视为自己的好朋友,这说明成人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动摇。
      这种情况与少年儿童在信息时代的优势地位相关。调查表明:在电脑和网络这些新媒介的使用技术上,少年儿童的掌握能力要远远超出他们的长辈。数据显示:使用过电脑的少年儿童的比例比父母的比例高出26.6个百分点。在使用电脑方面,有70.1%的少年儿童认为,“父母比自己懂得少”;有61.5%表示,“自己经常或有时教给父母一些新知识”,只有20.1%的孩子认为,“父母比自己懂得多”。
      孩子对父母的影响不仅涉及知识技能,也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如勇于张扬自我、较强的规则意识、积极的生活态度、乐于接受新事物等,都会对成年世界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90后”普遍承载着父母较高的学业期望。调查发现:超过90%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读到大专或大专以上,其中希望孩子读到硕士和博士的高达70.3%。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差异显著。前者希望孩子读到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有94.5%,其中希望孩子读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高达77.1%,分别比后者高出4.3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
      在2005年的调查中,让少年儿童分别选出父亲和母亲最关心自己的3个方面的问题,结果发现:父母最关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父亲88.2%,母亲78.7%),而对孩子的心理、情绪、性格、爱好等的关注则非常不够。甚至有将近一半(45.1%)的少年儿童认为,“父母经常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认为父母有时这样做的也有23.0%。这表明,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父母对孩子过高的学业期望,会影响孩子的成就动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情绪困扰、问题行为等心理问题。
      今天的少年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在2005年的调查中,“经常”和父母说心里话的孩子仅有27.7%,比1999年的39.9%下降了12个百分点;同时,仅有不到一半(44.6%)的孩子表示,“父母经常了解我最需要什么”。这一倾向值得关注。
      2005年的调查还显示:父母的过分关心、过高期望,导致少年儿童不愿与他们沟通;忙碌的生活节奏,使亲子交流成了一种奢侈,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导致话不投机;知识观念、爱好兴趣的差异,导致亲子沟通障碍重重……亲子沟通不畅,极易导致亲子关系出现危机甚至恶化。
      
      启示:让学校成为促进亲子沟通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是理解、尊重与信任,当父母与子女情感沟通的基石出现裂痕时,学校无疑是帮助父母与子女跨越沟通障碍的理想桥梁。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创造多种有效的方法促进亲子沟通,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90后”特征之九:亲近教师同时对教师要求较高
      
      新型师生关系表现为较为平等与民主的关系。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满意与欣赏上。有88.7%的少年儿童认为,教师会“鼓励取得进步的学生”。二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真情与关爱上。有88.3%的少年儿童认为,教师“关心有困难的学生”。三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上。有84.3%的少年儿童认为,教师“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给予提示和鼓励”;有90.9%的人认为,教师“从来不”和“很少”挖苦、嘲笑学生。四是体现在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上。1999年的调查显示,有29.0%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老师;2005年为32.5%。另外,本次调查还显示:有89.1%的少年儿童非常珍惜老师和自己之间的关系,有58.3%的少年儿童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老师。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与教师关系和谐。
      “90后”对教师的平等行为评价较高。他们认为教师“从来不”和“很少”有下列行为:要求或暗示学生送礼(91.5%),挖苦、嘲笑学生(90.9%),不喜欢经济条件差的学生(90.2%),不喜欢相貌不好的学生(90.1%)。“90后”对教师民主行为的评价也比较高。多数少年儿童认为,教师能够“有时”或“经常”鼓励取得进步的学生(88.7%),关心有困难的学生(88.3%),主动向学生认错(77.9%)。
      少年儿童越来越珍视自己的尊严与名誉。他们既期望与教师结成民主而平等的关系,又期盼教师能够尊重自己,在公开场合维护自己的尊严。为此,调查中对“老师常拿我跟别的同学比,让我很没面子”的陈述,得到了21.8%的少年儿童的认同。随着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少年儿童对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些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处理事情不公正(24.1%),不允许学生辩解(21.8%),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20.9%),不守信用(15.3%),推搡、打骂学生(11.6%),挖苦、嘲笑学生(9.1%),要求或暗示学生送礼(8.5%)。
      
      启示:让师德在细节处闪光。“师德建设决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并贯串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当前,师德建设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以平等、民主、尊重、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师道尊严,但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有待完善,师德建设流于形式、装装样子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使师德修养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师德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串联而成的,只有当每一个教育行为中都闪烁着师德的光辉时,师德建设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全文完)
      
      (编辑:张 葳)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工作 特征 改进 学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