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时光安然 岁月静好意思【也谈音乐课堂的“静”】

    时间:2019-02-13 03:26: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作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的主渠道――音乐课,则是以音乐的聆听、表现和创造为主的审美活动。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在运用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应当还课堂以“静”,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理解音乐作品,静下心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静下心来创造和拓展,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审美。
      
      一、静心聆听和赏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有效聆听的“秘诀”也正在于一个“静”字,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也不例外。“静听”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音乐的习惯、提高音乐基本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听的时机把握上,应当“先听为主、以听为入”,为学生创设安静聆听的情境,使其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每当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往往比较兴奋,并且会情不自禁地通过随心跟唱甚至韵律动作表达出来。这种高涨的、走进音乐的热情应当保护,但在没有经过准确深入了解而凭一时感觉进行的模仿,也往往会产生较多的错觉,而且这种“第一错觉”容易根深蒂固,需要教师投入双倍精力加以纠正。为此,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应当排除外在的热闹、诱导和干扰,在万籁俱寂的情境中打开音乐让学生聆听,确保给学生传递的第一信息是准确的,让他们在听准、听真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进一步有效引导真正听懂。笔者曾观摩过一堂《苏珊娜》的公开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戴着帽子弹着吉他走进教室,跟学生讲解美国乡村音乐,并边放音乐边辅之以律动、表演。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美国乡村音乐歌手”形象以及伴着音乐应节而舞的动作感受颇深,而对于教学内容本身和“乡村音乐”实质的理解则模糊不清,更别说准确演唱这首歌了。
      当然,先听为入并非是不作任何铺垫地让学生聆听,而是让他们带着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静心聆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想象,并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融情入理、寓理于情的良好心境――尤其是在赏析教学中更应当如此。欣赏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过多的铺垫说明和繁冗的活动会干扰学生聆听,束缚他们大胆想象和发散性思维。
      
      二、静心学习基本乐理,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静心聆听和赏析是创设安静的学习情境的话,那么,静心学习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则是一种音乐教与学的态度,更鲜明一点说,就是去掉一些浮躁,更加冷静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没有技能训练,音乐教育很尴尬”,为此,引发我们反思的至少有两点:
      一是定位问题,即如何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找到知识技能教学应有的地位?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和根本,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况且,音乐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离开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之美也就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二是方法问题,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症结在于教授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情感与知识技能并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以“快乐”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通过模仿和想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和演唱技能,用美妙的声音在互动探索学习中感知音乐,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歌曲的知识点、重难点,体会歌曲的真谛,就可使知识技能学习与审美有效结合;同时,通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使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轻松地驾驭音乐作品,从中体验到深度的自由与愉悦。
      
      三、静心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有效展开创造和拓展活动
      
      音乐美,是因为其内涵深邃丰富,情感张力强大,要审享其美,必须首先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静下心来理解音乐和饱含深情审美。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则更需要培养他们静下心来理解作品的心境和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展开创作和拓展活动。
      理解的准确性是相对而言的,而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创作的表达应当是富有美感的。近年来音乐课堂教学中较为流行创造性活动,有的教师绞尽脑汁创设出一系列“新颖”的创造性活动,结果却适得其反。曾见过有位教师教授《木鼓歌》一课时,请数名女生把辫绳解开让长发披散开,随音乐做前后甩发的动作,以期再现云南佤族人民纵情歌舞的场面。由于学生对乐曲理解不充分,且没有合适服装搭配,动作不够熟练协调,多数用成了“一头乱发”,毫无美感更无佤族舞蹈之感,使音乐课堂的审美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也必须掌控在科学、理性的正确方法上,首先是教师课前的冷静思考和备课。
      与创造活动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包括为突破难点而拓展,为学生深层次品位音乐而拓展,为加强学生人文熏陶而拓展,为学生心灵感悟与净化而拓展,等等。但现实教学中,肢体表演常常成为拓展的主要渠道。有教师在讲授《卖报歌》一课时为了拓展,让学生又是读一份份报纸又是为歌曲的开头与中间加上卖报纸的吆喝声,忙得不亦乐乎。乍一看,这种“拓展型”教学似乎符合新课标精神倡导的学科整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但失之于随意。课堂上翻报纸声、吆喝声不断,学生对音乐本身的聆听、思考和演唱反而大大弱化了,结果收效甚微。因此拓展活动和拓展的方法也当因需而用,而静心感悟本身就是一种有效拓展的方法。如果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大量无效的表演式拓展,不仅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静静感受音乐的时间,反而会导致音乐学习的乏味、肤浅与浮躁。
      总之,音乐教学在追求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还需动中取静――这种“静”,并非完全地静止、呆板,而是相对于表面热闹华丽的教学外衣,是建立在思维灵动基础上的安静与沉静、冷静与纯净。

    相关热词搜索: 也谈 课堂 音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