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阅读,探究,生成】古诗文阅读大赛2018

    时间:2019-02-12 03:29: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这种新题型旨在促进新课改在阅读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命题方式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本文从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应试策略做一些解读,以供同仨探讨交流。
      关键词:高考语文 新课改 探究能力 文本阅读 个性化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安排必考和选考内容,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改革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高考新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评价模式,显示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考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选考内容强调考语文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基于考查考生语文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需要,选考内容设置了探究题。下面,笔者就今年增加的探究题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一、熟悉课标,了解内涵
      
      “探究”是在新课标下提出的,何谓“探究”,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哪里,必须有所了解。“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能力考查集中在选考内容,依据不同文本类型,考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考查的内容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考查的内容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考题,把握特点
      
      探究性试题是一种新题型,2007年首次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省份亮相,2009年首度在我省高考中出现。研究各地高考试卷上的探究性试题,及把握其命题特点,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复习很有作用。纵观近几年高考选考内容中的探究性试题,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1.从究文本疑点、难点角度设题
      探究题的命制重在探究作者对支撑观点成立的事理依据所作的阐述,对疑点进行剖析,对难点进行评判,最终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如2009年福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阿庆》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本厨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观点及其写作意图。作答时,要结合阿庆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采用分点作答:(1)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2)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3)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2.从探究文本写作特色角度设题
      如2008山东高考实用类文本《我所认识梁漱溟》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很显然,该题是从评传性文章写作特色层面来考查的,第一问紧扣文本,意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文本介绍了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和人品。作为学问家,他关注中国的文化问题,真知灼见,而且付诸行动。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他忠厚,具有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所以第一问可以概括为“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认识的”,第二问是考查个性化阅读,即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启示。回答时,必须紧扣文本谈启示,也就是说就人物评论这个体裁谈谈启示。答案要点为:“(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般―样。
      
      3.从探究文章的中心主旨角度设题
      如2009年福建卷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第14题: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也是在考查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其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二要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答题要点:(1)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2)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3)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4.从探究个性化阅读角度设题
      如2008年全国命题的宁夏、海南文学类文本《二十年以后》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情与法的矛盾显然是颇有争议的,题目显然有意让考生介人到这个争议中,从而让考生更加有话可说。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首先必须是哈姆雷特”探究题中有个性和有创意的观点首先应该是合理的,其次应该是有根据的。答题要点:(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三、紧扣文本,有理有据
      
      探究性试题从性质上来说,是主观性试题,答题时应遵循主观性试题的答题规律,但它又有自身的“探究”特点,如何作答呢?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依据文本探究
      探究必须从文中来,再回到文中去。答题时就要依据文本,而不能脱离文本。例如,2008年上海卷阅读题《灯笼红》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解题需要我们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这两个意象分别解答,然后才能找到两者和祖母之间的相似点。答题要点:“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 “我”的养育之恩。
      
      2.内引外联探究
      “内引”,就是能够把握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外联”,就是由文本拓展到有关作品的背景、作者及社会生活知识等,能够进行拓展迁移。如2007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梦碎雅典》第22小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解答这道题,必须“内引”,要求以文题“悲剧命运”及结尾处“奥蒂何尝不是英雄”作为探究点;还需要“外联”。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参与精神、竞争精神、公正精神、友谊精神和奋斗精神等等。联系本文,答题要点可定为“始终奋斗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之一。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面对料想不到的特殊情况,奥蒂没有怨恨,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投入了比赛。虽然奥蒂最终输了,但在世人的心目中,她永远是个奋斗者、胜利者!”
      
      3.借助体验探究
      例如,20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前~问要求对“这种人生态度”作评价,文本中作者已经对“这种人生态度”做出评价,即身处逆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心中有一盏温情的灯。对此,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后一问要求我们设想自己处在孤绝的环境中该当如何对待,这种探究题要能够联系生活体验作阐述。
      
      四、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1.强化三种意识
      对探究题的复习,应当按照《考试说明》中对“探究”的三层要求,和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探究题型的特点进行有指向的复习。强化三种意识:文本意识,审题意识,规范意识。
      文本意识,即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让学生明白答案主要来自文章内容,来自文中的信息,是文中内容合理的延伸、拓展或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牢牢记住专家的一句话,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是文章本身,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仍然在文本中。解答探究题固然需要想象,需要发挥,但必须有据可查,文本中要有这方面的“影子”,不能天马行空,信口开河。
      审题意识,就是要仔细审读题目,弄明白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指向,答题的要求。许多时候,我们不会答题,往往是没有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要答什么。
      如2008年宁夏、海南实用类文本阅读《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第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一位考生这样答道:我认为盛宣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上述各方面都有重要关系。因为当时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盛宣怀才会在做“大事”取得成功,因为有高官的支持,他才能比较顺利地做“大事”。然而做“大事”的过程当中,他感觉到了自己培养与新兴企事业相适应人才的重要性,也正是这样,他想起了办学,通过临时学堂的办学经验加之对时代的认识他办起了正式学堂,同时也正是因为正式学堂的办立使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题干中明确指明“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而这位考生忽略这个要求,从多方面作答,就属没有审清题意。
      规范意识,是指答题规范:一要针对“问”来答,答案表达的角度与问题一致;二要答案富有条理,语言表达通顺,要点简洁、明了、完整,涉及内容有几个方面的,要分点分条回答。
      
      2.遵循“教材复习一高考题型―应用训练”的思路
      现有的必修、选修教材文本的后面,都有一些较好的探究题。由于同学们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选择和利用这些探究题进行复习,可以容易体会探究题的特点,归纳回答探究题的思路。然后拓展到高考题或各地模拟试卷中的探究类题目,进行消化,巩固训练。最后,在复习时,设计或选用合适的探究题,进行强化训练或检测性训练。如《宝玉挨打》(见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的文后设计探究题:对于这段惊心魂魄的文字,脂观斋有这样一条批语:“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请说说“严酷其刑”表现在何处?“不情中十分用情”又表现在哪里?
      2007全国命题的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林冲见差拨》(《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了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答题要点:两种身份:(1)教头身份;(2)配军身份。性格心理:(1)谨慎小心。(2)沉着冷静。(3)隐忍顺从。(4)顾及颜面等。
      通过这样的“教材复习一高考题型一应用训练”复习思路,或许对同学们解答探究型试题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解答文学类阅读的探究题,必须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法。理解了就不难,熟悉了就不新,探究题虽是新考点,新题型,但我们认识了它,熟悉了它,并且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完全可以做好这类题型。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生成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