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中学生之“博”|中学生迎接进博会感想

    时间:2019-01-18 03:30: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拥有博客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学生进行此种尝试的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此现象,归纳了中学生博客、空间的特点。探究这一现象的利弊和教育者面对“利”与“弊”的态度与思考。
      [关键词] 中学生 博客空间 利与弊 教育者
      
      “博客”一词在中国的正式出现和使用是在2002年。即便追溯它在全球使用的源头,也只能从九十年代中期算起。可是,它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人们的热点话题。
      博客,也就是Blog,是Weblog的简称。作为合成词,Web,是指World Wide Web,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球信息网或万维网。这是一个超大的电子资料世界。通过它,我们可以存取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信息。Log,原义是“航海日志”,用来记载船舶在航行和停泊过程中主要情况,是一种流水账样的客观事实的记录。将二者结合起来的Weblog,本应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流水记录,但博客的形式和内容都在经历着快速演变。如今,我们更多的将其视为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的概念并没有一定的说法,今天我们谈论的博客就不再是狭义的博客了,它变得更有情感,更富个性,更加自由和广博。
      博客的崛起造就了一类人群――Blogger,也就是拥有blog网站或者在blog上写作的人。作为中学教师,我更为关注的是此人群中相对较少的一部分,那就是中学生。有一台电脑,有网络,中学生便也可以开博。较之于成人来说,中学生拥有更出色的“软件”,那就是他们极强的好奇心、接受力和创造力。开博对他们来说没有技术难度,而且是件有趣的事情。
      中学生开博有其自身特点。
      首先,开博地址的选取。现在提供博客空间的网站数不胜数。我们只要选择一个网站,花点时间进行简单的注册,便可以成为座上客。有一部分中学生是用这种方式开博的。然而,他们还有另一个基地,那就是腾讯公司给他们的QQ空间。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相对较少,对各类博客网站的了解程度不够多和深。而中学生对QQ是绝不陌生的,在腾讯打造的这片天空下,他们从最初单纯的聊天,到QQ游戏、QQ音乐、QQ宠物,都接受的游刃有余。那么就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具备相似功能的QQ空间来开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基地不是中学生所独有,但却是想开博的中学生的首选地。
      其次,博客空间的形式大于内容。形式的个性化是中学生对自己博客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要求。模板的选择或制作,闪闪发亮的字体或图片,链接各种各样的背景音乐等等,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空间像自己的小屋那样布置起来。因此,进入他们的博客空间,首先就会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但上网时间受限制以及他们自身思想成熟度的参差不齐,使得博客内容水平普遍不高。所处年级越高的中学生,伴随着生理和心里的成长,他们的博客在形式和内容上越容易达成一种平衡,而年级越低的学生,普遍来说博客的形式和内容差距较大。
      再次,中学生博客、空间越来越多的显示出90后的特点。你可以感受到网络中的他们对张扬自我个性的要求,看到他们的自我甚至自恋,看到他们强烈的反叛意识;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脆弱、敏感和空虚,感受到他们对信任与爱的渴求。
      最后,中学生的博客空间非常容易“夭折”。关于这一点,没有时间打理自然是原因之一,但这恐怕也和90后的特点有关系。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但做事常常仅凭一时兴起,当那份好奇心消磨殆尽,他们的博客空间便容易一片荒芜。
      当某一事物存在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会去权衡它的利与弊。那么,对于中学生拥有博客空间这种现象,我们当如何去权衡它的利害关系?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了你去建立自己的博客、空间?他们的回答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想通过此平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二是展示自我,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追求。这三个动机无论哪个,我们都不能说它是错的。这样合理的动机应该具备了产生“利”的可能性。
      拿第一点来说,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原本可以用传统的方式――纸和笔进行记录。在学校里,教师会布置写日记或周记,原本目的不也是让学生多关注生活,记录下自己成长和生活的痕迹么?然而写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日记或周记渐渐没有了生命力,变成了程式化的流水账。再去看看学生们自己写的博客日志,每一篇都是用心写出来的,观察也好,感受也罢,不再是只流于表面。在那里你才更能看到一个学生的心路历程。目的都一样,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是方式的问题。博客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做到了图文并茂,它给写作者创设的环境是传统写法所不具备的;二是主被动的问题。即便老师给学生再大的自由度,日记或周记也会被学生认定是一项作业,接受下来本身就具有不情愿的因素在里面,又怎能苛求他用心对待呢?而博客不同,写作者完全是凭着一种自愿,甚至是一种渴望去写博客的,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人;三是阅读者的不同。日记或周记的阅读者是老师,博客的阅读者是同学、朋友或陌生人。调查中发现,写日记或周记的中学生第一排除的阅读者就是父母,其次就是老师。因此在写作时,他们一般不会百分百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博客却给了他们这样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博客世界里,你没有身份,只有代号,因此可以敞开心扉。写博客,可以让中学生们更加关注和思考生活,也可以作为疏导心里,缓解压力的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客的确有它的优势。
      博客的另一优势是它的可交流性。传统的日记或周记之所以不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得不到回应。学生辛苦写出来一点一滴的感受,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回应,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一旦没有回应,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博客却不同,一个帖子出来,后面会有很多人跟帖,这种交流可以不断持续下去。即便没有人跟帖留言,也可以通过点击量来得到一种安慰,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自己写的文字。从而使他们有了一种被人关注的幸福感。博客所提供的链接还可以让他们自由的出入别人的博客,去了解他人的世界,彼此交流,彼此关注。
      博客还是另一种自我展示的平台。学校里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些主流文化中难以发光,这使得他们只能游离于主流文化而又不知何去何从。然而在博客世界里,他们或许会找到让自己发光的契机,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展示独特自我的同时,树立起自己的信心和理想。
      总的说来,在博客中,学生们的观察和写作的兴趣可以得到一定的激发。他们可以更自由更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的特长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如果中学生从好奇心开始去了解博客,走进博客,在体验中积累、成长、发现、创造,那不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么?但是,这些“利”的思考是在一种理想真空状态下的思考。效果的达成,要求中学生有较好的自控力和价值观,要求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世界,可谁都明白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不容易实现,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们很无奈的看到部分中学生在博客世界里走的并不好。
      部分中学生对博客倾注全部的心思,花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花费资金。这部分学生的博客空间更新频繁,当然人气也日渐上升,这更刺激了他们的更新。长久使用博客还使部分中学生对博客产生一种依赖,似乎每天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一些心灵的沟通和安慰。在打理博客和浏览博客的活动中,他们渐渐走入“小我”,走近自闭。他们习惯了在空间里侃侃而谈,却不会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和与他人交流。他们关注的是自己或他人非常敏感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内在的关注互相传染,使他们觉得困惑却又找不到出路。并且,中学生尚缺乏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在庞杂的网络世界里,如果没有人引领,有可能走入迷途。这些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人格。
      事物的两面性,再一次在博客空间身上得到了体现。
      也许我们可以采取这种解决方法,那就是严密监控,不让中学生做博客空间。等到他们有了更完善的认知能力和更准确的价值观以后再准许他们接触博客。如果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解决,那么此法也许可行。一是严密监控的任务落在谁身上,他又是否能保证这种监控的严密性呢?二是是否能够阻绝中学生知晓或接触博客的一切途径?三是在监控和被监控的过程中,双方是否能保持和谐,不引发新的矛盾?很显然,这种做法只能增加父母或老师的负担,而且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严重,这种监控或者说是干涉势必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只能使原本就不够宽松的父母和子女,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张。至于说第二个问题,我们更加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渠道的繁多,信息传播的快速,向来是不受个体影响的。既然这样,“堵”看来是不行的,那么,作为教育者就该想法设法的使其扬长避短。
      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博客。当时的设想就是想既能让孩子表现欲或内心世界有表达的途径,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又不至于受到不良的影响。我们定期给博客规定一个主题,发布关于这个主题的文字、图片或影音资料,这些资料由学生提供给我,可以是自己的原创,也可以是网络上的内容。然后由我负责选材和整理,将整理出来的材料放到班级博客中去。同学们可以去浏览博客,进行跟帖,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他们希望这个“编辑”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老师。第一次的尝试失败了,但我相信探索不会终止。
      探索的路将通向何方,将会有怎样的结果,谁也不知道。但是,这一现象的探究应该给教育者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我们教育手段的该如何丰富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们已有的教育手段似乎还不够多样,不够有吸引力,而面对许多新兴手段我们却又显得谨小慎微。再比如中学生缺少情感疏导的途径。在成人世界中他们缺乏安全感。很多中学生在家不屑和父母沟通,在校不敢和老师沟通,与同学朋友在一起时,大家又都有同样的情感压力,结果只能去寻找别的途径,比如博客,或者积郁在内心。对这种现象,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是否应该负起责任呢?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生拥有博客的很多弊端能够自然得到解决,也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冒出来。无论怎样,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也好,父母也好,社会也好,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放低姿态增强彼此的沟通交流,未雨绸缪的思考问题,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找寻方法,这样才能够让中学生们在一个他们更为信任的和更为健康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中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