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2008年数学中考热点试题评析(二):数学试题评析怎么写

    时间:2019-01-07 03:32: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有关政策问题必然反映在中考题中.   例1(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统一考试3题)2007年我省为13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35万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 0.135×106 B. 1.35×106 C. 0.135×107 D. 1.35×107
      评析:考查科学记数法这一知识点.
      思路和解答:用a×10n表示较大数时,需注意两点:(1)1≤a<10;(2)n为原数整位数减1. 本题中135万=1350000=1.35×106,选B.
      例2(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20题)为减少环境污染,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的商品零售场所开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下简称“限塑令”).某班同学于6月上旬的一天,在某超市门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了“限塑令”实施前后,顾客在该超市用购物袋的情况,图1是根据100位顾客的100份有效答卷画出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购物袋使用后的处理方式统计表: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图1“限塑令”实施前,如果每天约有2000人次到该超市购物,根据这100位顾客平均一次购物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平均数,估计这个超市每天需要为顾客提供多少个塑料购物袋?
      (2)补全图2并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说明,购物时怎样选用购物袋,塑料购物袋使用后怎样处理,能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
      评析:考查对统计图表的理解并从中获取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路和解答:(1)补全图1(如图3).
      “限塑令”实施前,平均一次购物使用不同数量塑料购物袋的人数统计图
      ==3(个).
      这100位顾客平均一次购物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平均数为3个,2000×3=6000(个).估计这个超市每天需要为顾客提供6000个塑料购物袋.
      (2)图2中,使用收费塑料购物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25%,由图2和统计表可知,购物时应尽量使用自备袋和钾金式环保袋,少用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应尽量循环使用,以便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量,为环保做贡献.
      练习题(2008年南京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20题)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执行“限塑令”.“限塑令”执行前,某校为了了解本校学生所在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情况,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所在家庭月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只):
      60,70,85,75,85,79,74,91, 81,95
      (1)计算这10个学生所在家庭平均月使用塑料袋多少只.
      (2)“限塑令”执行后,家庭月使用塑料袋数量预计将减少50%.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校1000名学生所在家庭月使用塑料袋可减少多少只?
      答案:(1)(65+70+85+75+85+79+74+91+81+95)=80.
      答:这10名学生所在家庭平均月使用塑料袋80只.
      (2)80×1000×50%=4000.
      答:执行“限塑令”后,估计该校1000名学生所在家庭月使用塑料袋可减少4000只.
      
      该类问题常常集代数、几何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需要同学们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图形,准确把握图形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
      例(2008年广州市数学中考试题压轴题)
      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QPR=120°,底边QR=6cm,点B、C、Q、R在同一条直线l上,且C、Q两点重合. 如果等腰△PQR以1cm/s的速度沿直线l箭头所示方向匀速运动,t秒时梯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记为Scm2.
      (1)当t=4时,求S的值;
      (2)当4≤t≤10,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
      评析:该题以等腰三角形与梯形为背景的动态问题,涉及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
      思路和解答:(1)当t=4时,点B与点Q重合,点D与点P重合,重合部分为△BCD.
      证明:如图1,过点A作AG⊥BC于点G,过点D作DE⊥BC于点E,则AG∥DE且AG=DE,∴四边形AGED为矩形,从而AD=GE.
      在梯形ABCD中,∵AB=AD=DC=2cm,BC=4cm,∴CE=BG=1cm. ∴在Rt△CDE中,DE=cm.
      在等腰△PQR中,过点P作PH⊥QR于点H,∵∠QPR=120°,QR=6cm,∴∠PQR=30°.
      在Rt△PQH中,∵tg30°=,∴PH=QHtg30°=3×=(cm).∴DE=PH,即点P在直线AD上. ∵EC+CH=1+3=4=DP,∴当t=4时,点D与点P重合(如图2),∴S=S=BC×DE=×4×=2(cm2).
      (2)①当4≤t<b时,如图3所示.
      ∵QC=tcm,BC=4cm,QR=6cm, ∴QB=(t-4)cm,CR=(6-t)cm.
      设PQ与AB交于点M,PR与CD交于点N.
      在△BQM中,∵∠BQM=30°,又可求得∠ABC=60°,
      ∴∠BMQ=30°,∴BM=QB=(t-4)cm,过点M作MS⊥BC于点S.
      在Rt△BSM中,MS=BMsim60°=(t-4)cm,∴S△BQM=×QB×MS=(t-4)2cm2,同理可得,S=(6-t)2cm2. ∴S=S-S-S=3-(t-4)2-(6-t)2=-t2+5t-10=-(t-5)2+.
      ∴当t=5时,S=cm2.
      ②当6≤t≤10时,如图4所示.
      ∵QC=tcm, BC=4cm,QR=6cm, ∴RC=(t-6)cm,BR=(10-t)cm.设PR与AB交于点F,在△BFR中,
      ∵∠FBR=60°,∠FRB=30°,△BFR为直角三角形,BF=BR=(10-t), RF=BR=(10-t),
      ∴S=S=BF×RF=(t-10)2cm2.
      ∵6≤t≤10,当t=6时,S=2cm2.
      综上可知,当t=5时,S=cm2.
      练习题(2008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压轴题)如图5,直线y=-x+4和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B、C,点A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2)动点M从点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向点C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运动,设点M运动t秒时,△MON的面积为S.
      ①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点M在线段OB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4的情况?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解:(1)将y=0代入y=-x+4 得x=3,∴点B的坐标为(3,0);将x=0代入y=-x+4得y=4,∴点C的坐标为(0,4).
      在Rt△OBC中,∵OC=4,OB=3,∴BC=5.又A(-2,0),∴AB=5,∴AB=BC,∴△ABC是等腰三角形.
      (2)∵AB=BC=5,故点M、N同时开始运动,同时停止运动. 过点N作ND⊥x轴于D,则ND=BNsin∠OBC=t.
      ①当0<t<2时(如图1), OM=2-t,
      ∴S=OM•ND=(2-t)•t=-t2+t.
      当2<t≤5时(如图2),OM=t-2,
      ∴S=OM•ND=(t-2)•t=t2-t.
      ②存在S=4的情形,当S=4时,t2-t=4. 解得t=1+, t=1-(不合题意,舍去)
      t=1+<5,故当S=4时 ,t=1+(秒).
      ③当MN⊥x轴时,△MON为直角三角形.
      MB=BN•cos∠MBN=t,又MB=5-t,∴t=5-t,∴ t=.
      当点M、N分别运动到点B、C时,△MON为直角三角形,t=5.
      故△MON为直角三角形时,t=或t=5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热点 评析 中考 试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